探索杜甫“秦州诗”的文学意义
2019年07月12日 09: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2日第1733期 作者:记者张娓 通讯员王霄蛟

  本报天水7月10日电 (记者张娓 通讯员王霄蛟)为庆祝唐代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暨“秦州诗”创作1260周年,近日,“重走杜甫秦州路: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天水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杜甫思想,杜甫诗词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杜甫与陇东南史地文化研究,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吴光兴表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诗人”的典范之一。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流寓秦州期间,于辗转飘零、艰苦行役之中创作了“秦州诗”,这不仅拉开了杜甫后期“蜀中诗”“夔州诗”的序幕,而且在唐代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转型与创新意义,值得后人深入探索、仔细研究。

  天水杜甫研究会会长聂大受认为,会议将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相联系,是杜甫研究与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学术研究新思路、新举措的充分体现。

  杜甫思想是会议重点探讨的主题之一。天水师范学院副院长汪聚应认为,杜甫崇侠尚义、歌颂游侠精神,对侠有着自觉清醒的认识与接受,他的诗歌充满了任侠精神。这种侠者胆识意气增添了杜甫诗歌的现实高度和艺术张力,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乐山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杨胜宽认为,杜甫客秦时的艰难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变化,促使其诗歌创作在思想深度、情感厚度、艺术高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在杜甫诗词艺术研究方面,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志伟认为,杜甫实际是以“英雄”文化思维、视野观照其艺术世界的,因此形成了杜甫画诗题咏的崇高、雄浑、博大、朴厚的境界和气象。杜诗文献研究也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方面。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重喜在对杜诗刻石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杜诗刻石在文字校勘与杜诗典范两方面的学术史价值。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和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