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中国国际传播原创话语
2019年06月26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6日第172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和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6月22日,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中国形象的全球传播需要兼顾学理性及实践性。做好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工作,需要采取更为积极并具有创新性的策略,呈现一个更为自信而强大的中国国家形象。

  影视作品是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亦中表示,影视艺术作为视听艺术,客观上较文字读物更利于跨文化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影视“走出去”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树立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以三家具有影响力的欧洲媒体为例,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同壁垒,表明中欧认同逻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她认为,对外传播需要正视并遵循这种差异性。中国需要立足历史连续性和文明内核,拟合定位差异,在理解欧洲的制度性认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规则适应和规范接轨,并遵循正确的话语实践,以尽可能消除认同壁垒。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看来,中国国际传播的叙事,正在从自我表达和回应关切阶段,逐步走向设置议题阶段。以往的中国国际传播,更多体现为自我中心的叙事传统,或者对日益差异化的国际现实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应对,原创话语相对不足。而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恰恰来源于原创话语,依赖于主动设置议题。把原创话语进行普遍化,并为世界所说、所用、所认同,更是一个国家软硬实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要形成中国国际传播的原创话语,我们需要站在全人类高度去立意,从全球视角去建构,从中国故事去切入,学会在国际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国家角色发生改变,国家形象也随之变化。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提出,我们应以学习借鉴西方国际传播理论为契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应以中国现实和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为导向,提出的中国特色理论不仅要具有中国价值,解决中国问题,更要具有全球价值,具有世界意义。我们要以应用性研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展开学理性的反思,充分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结合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个案,学会整体性地思考国际传播的研究内容。倡导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研究,从“新文科”的视角来审视并推动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