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
2019年06月05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5日总第1707期 作者:本报记者 仝薇 段丹洁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体现了古代文人志士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美学价值。6月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合办的“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会议在沪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美学专家学者围绕“中西美学范畴比较”“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现代转型”“意象范畴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为当代美学提供人文基因

  中国美学史上的诸多范畴与命题,如气、道、象、意境与神、妙、逸、悟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步积累而成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振复表示,中国哲学、美学思想体现了文学艺术现象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人的思维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美学范畴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现代与未来的中国美学提供文化与生命的基因,即关于生命的文化、哲学和美学;为现代与未来的中国美学提供哲学与美学意义的结构性内容,即隐在的思性与显在的诗性的有机结合;为现代及未来的中国美学贡献思维方式,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美学思维。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是由一系列范畴组成的,这些范畴又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教授祁志祥表示,“滋味”“文饰”“心性”“道德”“适性”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五大基本审美范畴,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中国古代美学对“美”的基本看法。而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形态出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又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美论范畴。中国古代美学以心性的表现为美、以文饰的形式为美,催生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情志范畴与境象范畴。而在美感特征方面,中国古代美学论及美感的直觉性、主观性、客观性、真实性,体现了对美感特征认识的全面观照。这些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精要与多彩。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王庆华认为,中国美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升中国美学的研究水平,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立足本民族的文化和美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对于繁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更为开放的意象美学

  “意”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关键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表示,意在汉魏以来的言意说中,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从先秦的哲学理念走向玄远之境,并成为文化的最高境界与文人的人生追求。而且,在唐代之后的文论与美学领域,意这一概念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清代诗话中得到弘扬,成为中国文论生生不息的元范畴与关键词。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意象、意境、境界这些概念因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而被过度阐释,从而遮蔽了“意”作为中国文论元范畴与关键词的面目。

  新时期以来,“美在意象”理论成为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成纪介绍说,“美在意象”经历了从审美活动到意象创构,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发展。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其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美在意象”理论推动构建多元融创的现代美学体系,也从历史生成、逻辑生成等方面促进了美学基本思想转变,从而推动形成一种更趋开放的意象美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表示,美学的原理是从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史中凝练、概括、升华而得来的,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美学原理体系是开放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美学范畴中具有价值的部分传承下来,并以现代形态呈现与分享给世界美学界,使世界文明呈现出丰富性。

  促进美学范畴的现代转化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查清华认为,在美学研究领域,我们长期偏重学习西方理论形态,缺乏对中华民族审美传统的传扬。近年来,学界逐步重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继承与出新,也从美学范畴入手,深入考察范畴的美学特质、逻辑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并推出了很多有分量的成果。今天,构建民族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文化战略,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资源,迎来了被开发被激活的新机遇,中国现代美学也有望在此过程中逐步找回自我。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国古代美学现代转型,为其赋予新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古代美学范畴何以在现代发挥作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认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理解美学范畴在所谓的同时代、同一种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古代美学概念在现代至少发挥着三种功能:首先,可以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成为现代人审美的真正客体;其次,为现代人欣赏古代艺术作品提供了审美经验;再次,让现代人认识到,审美在语汇的更新中呈现为一个历史的过程。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春时认为,审美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如何沟通我与世界,从现实生存进入本真的存在,进而领会存在的意义,是现象学的宗旨。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只能是审美,中国美学是审美现象学。审美超越现实意识,消除了我与世界的分离,显示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充分地实现了现象学还原。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