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文化人类学
2019年04月17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7日总第167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思想及情感模式。通过文化人类学来了解、研究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于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迎来发展高潮

  “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赵旭东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文化人类学也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表示,近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并显示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而文化人类学研究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大有可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彭兆荣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人类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一门学科。但是,从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的现状来看,研究力量还不够雄厚,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坚定文化自信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文化多样性的深入发展,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彭兆荣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让人类学家先行,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文化人类学有“两只脚”,一只在学院里,一只在田野上。我国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者要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扩大文化人类学影响,促进文化人类学传播,同时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谈到当前我国文化人类学面临的问题时,张继焦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关注传统文化比较多,关注现当代文化比较少;关注文化自觉比较多,探讨文化自信比较少。因此,我们不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而且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不但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要从现当代文化中获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我们拥有了更强大的文化自信。

  赵旭东表示,当前的文化人类学应更多关注不同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问题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当前生活的影响。随着社会场景越来越复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也日趋复杂。随着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如何实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彼此包容、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回归中国文化土壤

  张继焦认为,在未来,文化人类学研究应当秉持全局观念。要探索中国文化人类学本土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促进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彭兆荣表示,要充分发挥各种研究平台的作用,推动文化人类学在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中发展壮大。要充分认识文化人类学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的重要价值。要推动中国文化人类学实现国际化发展,与国际文化人类学研究接轨。要让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回归中国文化土壤,做出自己的特色。

  赵旭东提出,文化人类学研究者要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用于观察新现象、解决新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观点和见解;要深入实践,走出国门,充分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