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9年02月01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1日第16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应当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引领和保障改革开放再出发。

  对现代化整体认识臻于完善

  追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使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整体认识臻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重庆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教研部主任蒋英州提出,40年来,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基本上一直以改革开放为焦点。在新时代,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凝聚更大社会共识,团结一致,深化改革,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改革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促进制度更加成熟稳定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佟德志表示,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政治发展离不开改革。但是,改革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在坚持正确方向与道路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秩序,并推动经济发展。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杨雪冬表示,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化进程大体发生了三次主题转换。第一次的主题是丰富主体数量、激发主体的发展活力,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第二次的主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出现在新世纪之后;第三次的主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出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这三次转换逐渐勾画出中国的制度化顺序,呈现出一个大国的现代化逻辑。中国的制度化正在朝着成熟稳定的方向前进,变革依然是其鲜明的主题。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应继续保持制度化的动力,在继续深化改革中凝聚制度化中各主体之间的共识,将形式和程序上的制度内化为理念中的制度,有效平衡国际期待与国内需求的关系,妥善解决关键行为者与制度的关系等问题。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实基础,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兴霖表示,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首先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体系的领导、引领,继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其次要依法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和经济社会组织的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力量;最后要根据基层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因地制宜,利用网格化管理平台,引导和督促居民、业主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这样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理方式,更好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可。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使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认为,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块区化到网格化再到精细化的发展过程。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精细化不仅体现为设施和环境的精细化,更体现在城市人文魅力的塑造和对积极行动者的培育之中。对于中国而言,健康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取决于党领导下的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相互协作;健康稳定的社会治理取决于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