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贡献
2019年02月01日 07: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1日第16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哲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峥嵘岁月,如何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贡献成为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心头深沉的责任和担当。新年伊始,学者们关注着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管窥采访学者的课题,折射出他们以研究课题为切入点,为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各自领域不懈耕耘的追求与状态。

  站在更高的平台和起点上

  “201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将为实现未来更加宏伟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书写了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辉煌篇章。”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宗礼表示。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锡说,作为学者,去参加国际会议时,明显体会到了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强。“作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的自信心更强了,自豪感和荣誉感也越来越强。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希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发挥更大的作用。”欧阳康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以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更是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面向未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和起点上。

  创造当代中国的思想理论

  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杨先农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加强理论研讨,主动做好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准备,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王小锡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立足本职,顶天立地。“顶天”,即在宏观上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新的理论问题。“立地”,即接地气,在微观上要“解剖麻雀”,利用自己的专长去研究中国社会现实,提出一些创新理念,切切实实地解决社会问题。欧阳康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理论能够预测中国的未来发展,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只能依靠中国自身的思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真正创造当代中国的思想理论。

  踏实开展研究

  受访学者谈到各自的新年研究计划时,都表达了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愿望。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学者们致力于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不断优化、学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术话语影响力不断提升。

  古籍整理出版让传统文化研究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吴敏霞表示,古籍整理事业已有的成就是几代学人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出来的。如今,后继学者重任在肩,必须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好成绩。王宗礼表示,对于政治学理论工作者而言,有责任着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借鉴,也为深化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知识积累。

  教育改革将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助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学智表示,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学者要为中国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发展寻找正确建设方向,提供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同时通过开展国际比较研究,为中国教材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具有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抗风险能力。2019年,杨先农等学者将详细考察长征时红军中央纵队召开“鸡鸣三省”会议的基本情况,将散布的资源整合起来,力争在新时代文化传播环境下,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表示,学者应当集中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资源、形成过程、内容构成、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等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体系、路径,科学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紧跟时代步伐,观照社会生活变化,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新趋向与新气象。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丽军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有利于探索审美叙事的内在流变,并从文化和文学的视角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文化转型和国民精神生活的提升。

  深入总结中国伦理学70年的发展历程、规律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成为王小锡关注的焦点。他希望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为伦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