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技术拓展古典文学研究新视域
2019年01月21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21日第162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近年来,我国古典文献数据可视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一些古典文献可视化平台上,读者可以直观地观看古代作家的活动行迹与创作情况。

  在一些学者看来,新的技术手段和呈现方式,可以为古典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古典文献数据可视化研究把空间要素提到和时间要素同样重要的地位,进而秉持“时空一体”的文学观念来审视文学研究,拓展了古典文学研究的视域和路径。

  展现古代文人创作轨迹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定位应用程序的普及,许多学者加入到中国古典文献数据可视化研究中。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兆鹏主持设计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让读者既能够整体浏览唐宋文人的生平行迹,也能局部查看唐宋文人一时一地的活动与创作。王兆鹏表示,可视化的方式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使原本专业艰涩的年谱阅读变成了直观亲切的地图浏览,缩小了大众与学术研究的鸿沟,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于2018年3月上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永明表示,读者在该平台上不仅能够查阅古典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还可以查阅相关作者的籍贯、小传以及文献著录等信息。

  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数字技术已被普遍运用到人文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中。掌握中国文史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的话语权,已经势在必行。徐永明提出,当前,国外学界正在挖掘中国的数据,建立相关数据库,出现了“数据在中国,数据库在国外”的现象。因此,中国学界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数据库,充分掌握人文领域大数据研究的学术话语权。

  提出新的研究范式

  关于新技术的发展对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王兆鹏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为例谈道,该地图不仅解决了文学研究领域成果分散、时地分隔等问题,并且明确提出“系地”“时空一体”“全景性文学史观”等概念,为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徐永明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古典文学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第一,为古代作家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将以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数据库格式,加入经纬度坐标,使其可以在地图上定位查询。第二,为古代的诗文作品建立含有经纬度的数据库,在地图上精准定位,便于查找和阅读。第三,建立古代作家行迹数据库,将年谱导入数据库,加入经纬度坐标,充分展现古代作家的行迹路线和活动区域。第四,为作家的故居、石刻、遗存、墓地等建立数据库。第五,为作家的著述建立含有经纬度的数据库。

  除了学术研究价值,古典文献可视化平台还为古典文学传播提供了新途径。王兆鹏表示,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浏览方式,可以将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

  丰富古典文学研究维度

  作为一种偏重空间量化的形式,可视化技术是否适用于古典文学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王兆鹏告诉记者,时间和空间是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传统的文学研究,有非常自觉的时间意识,但空间信息却常被忽略,从而导致文学研究常常“时间感”强烈而“空间感”淡薄。这对文学研究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古典文献可视化平台对于深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体会作品的原意、研究作家的个性,具有积极意义。

  在徐永明看来,古典文学研究,离不开传统的方法,但新的技术手段和呈现方式,可以为诗词研究带来新的活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在地图上以行迹图的方式呈现诗词作家年谱,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而作家行迹图的制作建立在年谱的基础上,翔实完备的年谱是作家行迹图精确可靠的保障。

  王兆鹏认为,文学编年地图还只是可视化的第一步。人们可以在平面地图的基础上,结合卫星地图和相关地形地貌图片,对作品的创作现场和表现现场进行立体还原,让读者穿越到历史场景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家创作时的心态和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这不仅符合古典文学研究旨趣,更能提升人们对文学诗意的感受力和对艺术的鉴赏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