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稀见作品视角探究明代戏曲
2019年01月14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4日第16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1月10日,由东方出版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联合主办的《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新书发布会暨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稀见明代戏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该套丛刊所收剧目包括《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未收的稀见明代戏曲,其中孤本至少有28种,如《绿袍记》《花眉旦》等,为明代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古典戏曲元素在民间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认为,古籍整理不容易,戏曲整理尤其难,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戏曲研究的底本选择最难,有好底本不一定能拿到,校勘没有一定之规,曲与白非常难断,但又必须断。

  古典戏曲有其传承脉络,《丛刊》提供了大量的与活态戏曲相关联的线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丛刊》中的作品展现出明代戏曲整体向民间下移的态势,在文学上或许偏于平庸,但并不能掩盖其舞台上的精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丛刊》总主编廖可斌介绍,明代戏曲是中国古代俗文学的典范。《丛刊》中部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与人们熟悉的部分知名作品相比毫无逊色,堪称被埋没的艺术瑰宝,应该被增补充实到明代戏曲优秀作品的长廊之中,以利于学界对明代戏曲的艺术成就作出更充分更准确的估价。

  立体展现明代戏曲面貌

  戏曲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而明代戏曲的繁盛则是古典文学的中兴与集成。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纵观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戏曲的重大意义还未得到完全释放。戏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民间社会互动的关系,具有政治学、文学、民俗学、文化考古学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对于明代戏曲文献的整理及研究,一定会打开中国世俗文化、民间社会的新的研究局面,成为古代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乃至更多领域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张国星认为,从艺术样式讲,戏曲是最繁复、最复杂的一种文体群;从内容上讲,戏曲涵盖了极其丰富、极其复杂的世间百态;从文化层面讲,戏曲把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涵盖其中,价值非常大,很多学科都会用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英德认为,戏曲整理应该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整理方法,像如何选择底本和校本、如何处理曲词和宾白、如何处理异体字、如何处理眉批和夹批等。在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文献的整理上应有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同一版本系统的本子可以对校,不属同一系统的本子不可对校。《丛刊》展现出一批罕见的明代剧本,收集了一些散见的剧本,为展现明代戏曲的全貌做了基础工作,同时提供了整理古代戏曲剧本的宝贵经验。

  稀见作品价值不可忽视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肯定了《丛刊》所选“稀见”作品的价值。他表示,以往讲到的明代戏曲,都是汤显祖等几大家及其重要作品,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鲜少被提及,而这个时期正是明代戏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看来,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讲,明代戏曲特别重要。杰出的作家超越了时代,但不能完全代表时代;普遍水平的作品,对于了解时代也有其价值。他认为,以往学界对“稀见”文献的整理存在误解,认为其只是对“主流”文献的补充,但从思想史角度而言,文献无优劣,不同的文献呈现不同的面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