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2019年01月11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1日第161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1月8日,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外交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8年年会”上,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发展,以及中国学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展开了深入讨论。

  同各国分享共同发展机遇

  环顾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然十分清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正在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持续加速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

  就外交领域而言,正确判断时代主题并揭示时代本质及特征,是制定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前提。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存刚认为,在与周边国家关系、大国关系、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以及在国家层面上,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已进一步完善。

  王存刚表示,具体而言,在全球层面,我们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平衡、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全球治理体系;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各国分享共同发展机遇,开辟共同发展的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守明认为,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上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更加强调每个国际行为体的彼此利益融合,即一国利益与整个人类利益是紧密相连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一项创举,它的实践将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

  “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国际制度理念,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创新和变革。完善“一带一路”制度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制度创新,可以推进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

  完善外交体制机制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潜旭明表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框架呈现出四大鲜明特征:一是开放性,“一带一路”没有为参加成员设置准入资格限制,面向所有国家开放,其合作领域也包括政治、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二是包容性, “一带一路”合作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展开,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都能互利共赢;三是促进发展,“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以发展为导向,将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求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禀赋优势互补;四是多样性,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经济水平和经济需求的不同,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合作机制。

  推动和平与发展理论创新

  当前,全球国际关系领域已经正式提出“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议题,这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周边外交实践,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起点,也是学者进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要抓手。

  “本土规范和外交实践是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要源头。”外交学院教授魏玲认为,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有所创新,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所提出的“关系”理论、天下体系观念、道义现实主义等理论,在与全球国际关系学者对话中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走出去”步伐加快,如何通过跨学科的理论创新,进而在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议题。结合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话语研究经验,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刘玉梅认为,外交语言表达体现的是外交理念和思维方式,学者要在理论研究中关注战略性、政策性的外交话语是如何构建的。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