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广西文化事业发展新篇章
2018年12月14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4日第159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武勇

  12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宁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汪洋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连日来,广西各地沉浸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喜庆气氛中。

  广西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富集、魅力独特,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长,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文化交流亮点频现,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八桂大地不断谱写历史新篇章。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

  “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这是当代诗人贺敬之1986年游览灵渠之后留下的诗句。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至今仍很好地保持着原貌,虽然已无当年繁忙的水运,但仍是两岸百姓灌溉、生活的重要水源。在自治区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8月13日,广西兴安灵渠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广西灵渠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建新告诉记者,古老的灵渠工程经历两千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保持完好,殊为不易。千百年来,兴安人民的精心维护使灵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保存完整和功能齐全的活的文物,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深入研究、宣传和保护灵渠,让灵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目前,灵渠的深度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灵渠的保护历程,是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两个“零”的突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拓展名录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西成为该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5个保护省区之一,天等县成为国家10个保护单位之一,实现了广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根据最新的文物普查显示,广西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105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6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名镇7个、名村9个、历史街区1个,中国传统村落161个;甑皮岩遗址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录;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96195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0705件(套)。

  这些不仅是60年来广西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也是未来打造广西活态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资本。

  地方文献整理守护文化之根

  民族出版工作是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护和延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广西民族出版社社长石朝雄表示,让更多读者阅读广西、了解广西、热爱广西,从而更好地建设广西,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光荣使命。

  就在自治区庆祝大会召开前夕,“阅读广西”主题书展活动在南宁启动,《广西通史》《广西多民族文学经典(1958—2018)》《广西诗词选》《粤桂毗连地区传世碑铭汇集初编》《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集刊》《桂林历史文化大典》《广西石刻总集辑校》,以及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团结进步”丛书等600多种图书集中亮相,集中展现了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梧州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建军是《粤桂毗连地区传世碑铭汇集初编》《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集刊》的主编。2017年起,在地方文博工作者的参与下,他动员一批师生深入基层,走访乡野,对民间所藏碑石进行调查并制作拓片,足迹遍布广西梧州市、苍梧县、贺州市、玉林市、平南县等地区。这是地方高校首次大规模针对所在周边地方的民间文献进行实地调研与整理。王建军向记者表示,广西在古代是岭南的一部分,仍有大量民间文献存世,这些文献是广西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新的起点,开启新一轮的民间文献调查与整理研究,守护广西文化之根。

  讲好新时代广西故事

  对外文化交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一带一路”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广西拥有对外文化交流难得的历史积淀和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格局中地位突出。

  近年来,广西在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成绩显著。自治区政府紧跟国家战略,制定了文化推广框架,各部门积极作为,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大量双边、多边协议的签订,以及具体项目的持续落地,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态势,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教育系统在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和发展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林春逸告诉记者,广西在泰国、印尼、越南、老挝建有孔子学院7所。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成为广西汉语国际教育的龙头。广西也是中国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已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也成为广西社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广西社科界以“一带一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研机构近20个,特别是在国别和区域研究方面,广西高校已经形成优势,并且在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区域治理体系及国家战略研究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受访学者表示,未来广西文化建设将有更多的“精准突破”。在对广西的文化优势进行全方位发掘梳理、研究、规划的同时,要紧跟全球文化发展的态势,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业、影视动漫业和现代休闲娱乐业等新兴文化产业衔接起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区,为早日实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贡献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