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小城镇潜在文化优势
2018年12月10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0日第1592期 作者:记者段丹洁

  本报苏州12月5日电 (记者段丹洁)12月1—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苏州大学合办的2018(第四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在苏州举行。论坛以“记忆与嬗变——小城镇特色营造创新与实践”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记忆挖掘——小城镇特色内涵诠释”“记忆保留——小城镇特色风貌保护维系”“记忆传承——小城镇特色风貌创新活化”“水乡小城镇江苏实践专场”等议题展开研讨。

  小城镇是城乡之间的“黏合剂”,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节点,在城乡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表示,当前,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旧动能已经减退,新动能还没有形成。未来,小城镇潜在的文化、生态价值及剩余劳动力优势,将为小城镇发展提供若干机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认为,目前,各种数字平台影响着城镇的日常生活方式。万能视角、扁平化地标等新理念,将有助于丰富数字时代的场所营造理论,从而连接起城镇公共空间的记忆、现在与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陆邵明针对当下乡愁记忆丢失、弱化、异化、碎片化的现象,以江南园林醉白池为例,运用场所叙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揭示了江南园林嬗变过程中的场所表征特点和重构规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表示,从浙江黄岩的乡村振兴实践可以看出,核心公共空间作为乡村聚落社会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乡村聚落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穴位”,因而重构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