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2018年12月10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0日第1592期 作者:记者查建国 仝薇

  本报上海12月7日电 (记者查建国 仝薇)近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8)”在沪举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沟通成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表示,如今,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利用媒体和媒介扩大传播优势,营造更好的舆论生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和自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传播学因此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表示,传播学研究要站在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上,积极拓宽视野,推动传播学向更加精确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将中国经验传播到全世界贡献力量。

  中国学者应当通过当前创新性的传播实践,在新的潮流中重构传播、理解传播。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认为,当下媒介的迅速发展为传播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学者应探索一条属于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新路径,并利用中国经验进行新的创造,使业界和学界在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时,可以积极有效地推进学术发展。

  21世纪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是视觉语言符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提到,人类文化中潜藏着共性,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中的沟通符号增多,新媒体使文化交流和传播真正超越了地域文化和教育等级的局限,成为最广泛的媒体交流形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玮认为,移动传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主流的大众传播学认为,媒介是再现、交流、行动的重要资源。在新的技术关系、社会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媒介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因此,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传播学时代新特征,将为整个新闻产业带来新的变化。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