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整体视野下的民间文献研究
2018年12月05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5日总第1589期 作者:记者武勇 通讯员张智钰

  本报厦门12月1日电 (记者武勇 通讯员张智钰)近日,第十届民间历史文献论坛在厦门召开。与会学者就如何确立正确的文献整理与解读方法、如何发挥民间历史文献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历史上,中国华南与东南亚等海外地区有着密切的商品与人员往来。海外华人社区的存在使得原乡社会文化传统在海外得到延续与传承,由此产生的民间文献也在不断被生产、使用和流通。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郑振满通过解读闽南祠庙中的碑铭文献,考察海外移民通过祠庙与故乡建立的跨国网络,思考乡土文化传统的建构过程以及在此文化塑造下闽南人对国家、宗族的不同理解。他认为,民间文献研究应注重不同文献之间的关联,回到文献系统进行讨论,运用整体史的视野对社会与历史研究的基本问题提出新解。

  在对马来半岛进行实地调查后,广州大典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黎俊忻认为,广州大典的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可将马来半岛地区华文资料纳入搜集范围。同时,要考虑到资料搜集过程中的分类问题,可以将新马华侨管理政策、华侨社会整体性资料、广东华侨的报刊资料作为专题进行整理。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间文献被发现、整理与出版,如何正确运用、解读这些史料成为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面临的课题。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程美宝结合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文献、当时出版的英文书籍与中文文献,讨论了将博物馆藏品作为民间文献的解读方法。在她看来,明确与藏品相关的地点、人物、时代和历史事件,是研究者必须把握的基础信息。研究者不仅要梳理时人对藏品的历史认知与评价,而且还需考察藏品对当时社会不同群体的意义。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马健雄认为,应将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官方档案和地方碑刻、口述历史等研究材料结合起来展开综合研究,同时超越田野与文献研究的学科限制,深化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多样性和一体性辩证关系的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永华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祀典的内涵、起源及其编纂、刊刻,着重讨论了省级祀典文献编纂背后的历史脉络。他认为,民间文献的产生与时代背景、统治权力、地方传统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解读民间文献,离不开对官方文献的深刻理解。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侃表示,就文献本体属性展开讨论容易导致碎片化。民间文献研究应该打通不同文献类型的区隔,运用整体的、长时段的视角进行解读。民间文献研究不能忽略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之间的因应关系。

  此次论坛由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