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
2018年12月05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5日总第158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

  展现理论魅力

  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龚云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为我们的事业成功提供了内在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一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认为,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觉悟和理论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从而自觉地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高扬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基本路径和成功经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军表示,无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大众走出各种错误思潮的思想迷雾,还是打造关于当代中国发展方向的共识,树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信心,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传播科学真理、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也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时代价值,展现中国爱和平、促发展、守道义、求共赢、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取得丰硕成果

  张云飞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过程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例如,陆续出版了一系列通俗理论读物,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区。

  杨军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诸多成就。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党越来越善于用鲜明的中国话语讲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第二,研究者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发掘、论证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现实性,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学理支撑。第三,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干部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网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理论宣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的局面,营造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氛围。

  遵循大众化要求

  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在张云飞看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把宣传教育工作和经济建设协调起来,把宣传教育工作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统一起来;对于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部门来说,必须将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中心和重心,坚持正确的政治价值导向,善于走群众路线,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工作机制;对于宣传思想战线上的所有工作人员来说,必须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做两面人,在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上下功夫,切实掌握和大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龚云表示,在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明确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要加强各种学术话语的转换,让马克思主义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百姓话语转换。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到精准化,一定要抓住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对于进一步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杨军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突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第二,遵循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表达方式上努力实现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沟通,采用符合大众获取信息习惯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传播;第三,坚持以立为主、立破并举,在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批判错误思想思潮,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重大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