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018年11月30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30日第158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吴楠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11月24—25日, “纪念扬州大学实施中文本科教育60周年暨中文本科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扬州举行。来自60余所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文本科教育的历史与经验、中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与会学者表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文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文本科教育首先要重视传承,在继承传统优良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开展通识教育,从而在夯实中文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承与创新并举

  据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军介绍,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把中国文学门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部门建制,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至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走过108个年头。而扬州大学中文本科教育也已经历了60年的历程。如今有必要总结中文本科教育的成绩和经验,从而更好地提升中文本科教育质量,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杜晓勤表示,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的普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晖表示,当前,中文本科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但同时也要注意继承优良的教育传统。在当代条件下,继承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条件,也需要回应当代社会的变迁。因此,继承与创新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中文本科教育首先要重在继承,将老一代教师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让年轻学生在本科教育时期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中文本科教育需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讨论创新。

  加强本科人才培养

  与会学者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本科教育一方面要承袭优秀的教学传统,坚持立德树人;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抓住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助推中文人才培养。

  谈及中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陈军表示, 中文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人。首先,授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授课教师也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积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心态,自加压力,主动担当时代的重任,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通过增加阅读提高自身能力。

  杜晓勤表示,无论哪个时代,本科人才培养都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专业基础不打牢,就谈不上专业性。因此,需要中文学科建立完备的语言文学基础课程体系。二是注重利用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人才。但是,通识教育必须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脱离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便是侈谈。中文本科教育不是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通才,而是要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备广博的知识的人才。因此,中文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不可偏废,要尝试在大学本科三、四年级按照学生的学术兴趣和人生规划因材施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东瑶认为,中文本科教育应回归原典,脱离了原典阅读的文学史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抽象的认知和碎片化的知识。她提出,要将专业研读和原典导读相结合,在自主阅读、师生交流和讨论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宪章提出,文学和艺术最独特的功能是虚构和想象,这就要求文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虚构和想象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会上,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邓骏捷提及中文本科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中文本科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科建设,还要有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学生视野。

  南通大学原副校长周建忠认为,传统学科不能封闭办学,要加强与国外学界的交流。此外,他还强调了培养中文专业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此次论坛由扬州大学文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