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聊斋》的文学艺术价值
2018年11月09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9日第1571期 作者:记者张清俐

  本报济南11月7日电 (记者张清俐)11月3—4日,由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齐鲁书社协办的“聊斋学”高层论坛暨“中国聊斋学会”筹备会议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就《聊斋》的艺术特征、思想内涵、跨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表示,中国文学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小说在传播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中国小说从古代到现当代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文学继承的角度看,现当代小说对古代小说的继承,尤其是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要远远多于现当代其他文学样式对古代文学的继承。《聊斋》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如何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对其加以继承或借鉴,值得学者们重点研究。

  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平看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学术界的努力,“聊斋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相关学者对蒲松龄的生平,《聊斋》的创作过程、素材来源、版本、思想内涵、艺术特征,以及蒲松龄的其他著作等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但“聊斋学”仍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与会学者提出,对《聊斋》的创作及其艺术特征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编审赵伯陶认为,蒲松龄善于从古代典籍乃至前人诗文中汲取营养,借鉴有关语词、句式、典故,有意将其点缀于情节或人物对话中,增加了小说文言修辞、叙事的典雅之趣。《尚书》《诗经》《左传》《太平广记》等文献典籍都曾为蒲松龄提供文学借鉴。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