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为文学研究提供新角度
2018年11月09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9日第1571期 作者:记者李永杰

  本报成都11月8日电 (记者李永杰)11月2—4日,“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地理学视域高层论坛”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就文学地理学的国际化、地理批评发展的趋势及应用研究、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研究的地理学视域、诗歌和小说的空间批评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表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打破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界限,打破文学和语言学、历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提出,目前文学地理学研究队伍已形成了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研究理论和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间文学等学科领域。

  “地理学视域”与“跨文化研究视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重要焦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何平认为,强调文化和文学形态区隔性的“地理学视域”,可以和更多关注地域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跨文化研究视域”相互补充,形成一条更为全面的研究路径。在他看来,文化、文学的传统不是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而是在互动交流中变革和扩散。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建军梳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起源、发展、变迁和现状,从哲学和人类学等方面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全面反思与批判,重新建构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哲学与文化学理解。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仲凡则表示,伴随着文学地理学和空间批评的深入发展,文学地图已成为国内文学地理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诗歌和小说的空间批评研究也备受关注。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永志表示,语言具有空间性,文学是空间的艺术,诗歌的空间性表现在线性空间设计、情感空间化、抱负(志向)空间化等方面。他认为,对诗歌的空间认知分析应包括参照关系、视角、空间距离等方面的分析。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罗伯特·塔利介绍了欧美国家的地理批评理论和实践。他认为,地理批评是批判性阅读作家所创造的叙事地图或文学地图的最有效方法。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颜红菲认为,“空间转向”后的文学研究发现了文学作品对形成人类空间概念的重要作用,文化及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学、人类地理学、地域现象学、生态环境学等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空间研究的理论资源,也为文学空间研究提供了多元化视角。

  此次论坛由中国文学地理学会、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