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2018年10月19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9日第15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实习记者 仝薇

  10月11—1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暨第二届国际丝路发展论坛在沪举行。与会学者表示,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走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发展要求。

  绿色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发展离不开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密切的交往互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在经济全球化不断走向深入的新时代,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导,坚持和平发展理念,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传播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内外专家学者应通过学术交流,互学互鉴,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李希奎表示,5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目标。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离不开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应该把共商共建共享的思路体现在具体项目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共建。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洲及大洋洲总代表刘萌认为,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要对社会、环境和治理问题作出积极贡献。为此,刘萌建议,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青年创业者和在校学生赋能,培养有责任感的下一代;帮助企业获取国际先进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公共课,传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增进国际合作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将成为新时代“南南合作”和全球发展的主要贡献者。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有必要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发展合作事业相结合,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满足国际社会的期待。

  当今世界正处于复杂的历史过渡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丝路学院院长周一平表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民,应当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共同为减除当今世界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的发展利益、安全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是紧密交织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表示,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在于,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斯洛伐克科技大学教授马诺诗·芬卡认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前景,需要定义和发展一套相互联系的概念指标、工具和方法系统。应在居住区与其区域的自然、农业和文化资源之间,建立起可持续联系和资源协同关系。要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适应能力,通过可持续的综合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全球变化影响。同时,要运用高效的治理工具,将智慧生态城的概念延伸到智慧生态区,实现整个城市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