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贵州铜仁举行
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的责任与作为
2018年10月17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7日总第15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贺

  10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贵州省铜仁市举行。论坛主题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与作为”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回顾与展望”,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社科院、社科联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教授预祝论坛圆满成功。王利民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陆续展开。今天,办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要做到“四个结合”:一要把问题导向与主要矛盾转化、中国强起来的主题相结合;二要把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三要把学术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学术相结合;四要把专业问题研究与学科研究、跨学科发展结合起来。论坛开幕式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贵州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吴大华主持。

  架起学术与社会间的桥梁

  学术期刊在学者和社会之间“居间说话”,把学者阐释转化为社会公共阐释。“中国的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公共学术媒介,在总结提升中国经验、研究考量全球问题、推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方面,承载着重要使命”,《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认为,学术期刊必须架起公共理性、公共话语、学术话语之间交互影响的桥梁,加快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滋养中国的公共话语,培育中国的公共理性。学术期刊要完成所承载的重振民族精神、引领思想争鸣、创新文化观念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从三个方面加强机制创新:一是创新学术生产机制;二是创新学术评价机制;三是创新学术传播机制。

  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主编张磊围绕学术期刊如何做好正面宣传阐释工作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决定其具有正面宣传之责,应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联系。在此过程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学理层面阐明中国主张,进行学术表达;要把握好度,避免讲过头、讲走样、引起歧义;要精心设计,通过对中国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阐释和传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李静表示,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的国际化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前提下展开的,因此要符合综合性期刊自身的特点,要坚守本土化立场。具体而言:一是要区别综合性期刊中的应用类学科和人文类学科。应用类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应更加贴近国际化标准;人文学科则应更多传承中国学术的研究范式。对这二者不能一刀切。二是应该由合适的平台来承担期刊国际化工作,而不是期刊自说自话。三是国际化不仅是形式的规范化,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自觉回应时代发展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设置创新性议题。

  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管宁提出,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以推动期刊从学术知识的传播者向学术思想的孵化器转化。首先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凸显中国学术独特性,做到文脉不断、基因不改、底色不变。同时要发展传统、创造传统,以新思维、新理念观察分析问题,激发创新活力。其次是原点与支点的关系,让问题回到原点,回到人类基本需求,并以当今时代整体发展状况为支点,探讨本质性需求的当代实现方式。再次是功用与无用的关系,既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智库建设的功能,又要以基础性研究为根基,从学理角度树立前瞻性目标,致力于学术原创与真理探索,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与思路。

  《贵州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黄旭东认为,学术期刊要深刻认识到自身对社会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成为反映当代思想与智慧的重要阵地,有义务、有责任更加清晰、更加坚定地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最强音,准确辨别是非、把握本质,通过发表优秀的前沿成果对学术理论进行正确引导;要倾力为中央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铁肩担道义,自觉承担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

  “学术期刊要强化为现实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中州学刊》社长、主编李太淼表示,社科学术期刊是刊载社科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体。新时代,学术期刊要大有作为,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和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同时,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出台的大政方针,围绕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解决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编发更多具有真知灼见、务实管用的社科学术成果,更好地发挥社科学术期刊助推社科研究、咨政建言的作用。

  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学术期刊发展

  学术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发展趋势,使得办刊人必须思考如何才能开拓广泛的传播面、获得持久的传播力。因此,数字化出版、媒介融合、期刊标准化等内容成为与会者关注的话题。

  《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辑姜佑福提出,数字出版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许多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仍停留在“出版数字化”阶段,而没有真正开辟“数字化出版”的新形式,没有实现植根于现代信息技术内在可能性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他认为,通过“最新录用”和“网络首发”等形式,让作者、编者和广大读者共同参与知识生产的早期过程,将学术批评、学术生产和学术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对于增强单篇文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是对于学术共同体的互动成长,都大有裨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杜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媒介形态下,应注重学术报纸、学术期刊与学术网络在话题上的交融,使话题在不同媒体上不断再现,以此获得传播功能的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办期刊、报纸及网络媒介就很好地实现了融合发展,开辟了媒介融合新路子,值得各期刊借鉴。

  在大会发言中,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何云峰提出,“期刊标准化”应包括内容标准化、发表流程标准化、审稿标准化、引文格式标准化、编委组建标准化、编辑工作管理标准化、评价标准化等内容。《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魏建就编辑队伍发展、职业路径规划等问题进行了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办,《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铜仁学院协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