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2018年09月21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1日第154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9月10—16日,第2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举行。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近年来,我国在宣传国家语言文字、传播中华语言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语言作为资源的认识逐渐深入。

  语言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播条件

  近20年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通话广泛传播,方言文化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可。同时,中文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董晓波认为,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备受全球瞩目。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的“汉语热”,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

  厦门大学国际学院教授郑通涛表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传播的模式、途径、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使得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华语言文化获得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条件。

  董晓波认为,中华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可以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外部保障。通过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以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彼此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多样文化生态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加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

  当前,中华语言文化传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必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前瑞提到,国际通行的英语开始在国内学术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对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构成了挑战。董晓波表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华语言文化传播,但汉语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要面对英语这个最大的垄断者和一系列竞争者。文化多样化虽然有利于打破英语的垄断地位,但同时也给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带来困难。社会信息化为各国语言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各国语言也面临着能否适应信息化挑战的问题。

  陈前瑞认为,做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传播中华语言文化,首先要在价值观上保持一致,自上而下,把传承、传播和光大中华语言文化这一价值追求作为优先目标。当下,在中小学层面,已经建立起母语优先的价值取向,达成了外语只是一种重要工具的共识。在大学层面,尤其是在人文领域,也应当树立母语优先的价值导向,鼓励用母语理解、研究、表达中华文明,并在此基础上,用外语推广中华语言文化。在理工领域,应鼓励用母语优先发表科研成果。如果暂时做不到,也要鼓励用母语宣传科学研究成果,使中国学者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一流科研成果能够及时用中文加以介绍和推广,使之成为全体中国公民、部分海外华人和世界汉语学习者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中华语言文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下,才能在世界各主要语言中保持一席之地。

  董晓波表示,未来,在传播中华语言文字方面,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要重视学校对于语言文化的传承功能和主流媒体的传播功能,打造能够吸引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的大众传播平台,并让其成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文字的新渠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新载体。二是要大力促进中华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改进并加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拓展语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三是要加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要从构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话语能力成为对外传播的核心能力。四是要打造具有原创性、自主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五是要加强高校外向型语言文化智库建设,同时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