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运河作为一带一路连接点的作用
2018年09月17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7日第1538期 作者:记者张杰

  本报德州9月16日电 (记者张杰)9月15日,“山东社科论坛——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研讨会”在德州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体制机制、运河区域社会变迁等议题展开研讨。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李泉表示,运河文化遗产呈线性或带状分布,各遗产点分散,构成差异大,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大,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因此,要保护好运河文化遗产,必须做好统一规划。

  大运河“申遗”成功促进了学界对运河历史功能和现实价值的再认识,推动了大运河的相关研究。但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吴欣看来,当前运河研究领域还存在部分学术空白。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来看,历史地理层面的运河本体及政治层面的漕运史研究最为充分,运河影响下的社会研究则较为薄弱。从社会研究角度看,运河流经的个别区域研究较为充分,而运河整体社会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资料方面,对地图、档案、民间文献、文人笔记与文集的利用较少,尚未形成研究的证据链条。通过对沿河区域新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将极大填补研究空白,并有望发现新的研究角度。

  吴欣表示,运河学研究理论的构建和整体研究的细化,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运河作为“一带一路”连接点的作用,同时也将提升运河及其区域社会规划与发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突出运河人生活的特殊性价值和意义。

  此次会议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