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齐文化研究向多领域发展
2018年09月12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2日第153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9月8—9日,“山东社科论坛——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2018)”在淄博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齐文化与新时代发展战略”这一主题,就稷下学宫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稷下学宫与齐文化精神的形成、出土文献与齐文化、齐文化与海外传播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

  展现开放包容与勇于创新特质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致福提出,齐文化以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渊源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鲁大地重要的精神标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仰海峰认为,历史上的齐国之所以强大,不仅因为它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展现出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意义。

  稷下学宫作为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包容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仰海峰表示,稷下学宫一方面继承了齐桓公、管仲变法以来的制度革新与观念发展,另一方面汇集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家思想,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景。这些不同的流派不仅对实用性的知识展开探讨,而且对人与自然的形上之学展开研究,形成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文化地图。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增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活力作出了贡献。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志民认为,稷下学宫的创新精神表现在政治思想创新、学术创新、教育创新等诸多方面。它还以国办官学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导引了战国私学的发展方向。

  海外传播与研究受关注

  齐文化的海外传播与研究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管子》一书很早就流传到朝鲜半岛。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巩曰国介绍称,近年来,韩国学界先后出版了两种《管子》韩文全译本。这些全译本反映了韩国学者对《管子》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管子》在韩国的普及,扩大了《管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对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欧美汉学界也十分重视《管子》的译介与研究。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杜庆龙通过梳理欧美汉学界对《管子》的译介后发现,欧美汉学界的《管子》研究先后经历了“点”“线”“面”“体”等不同阶段和层次。在他看来,欧美汉学界对于《管子》的译介理路和译介方法,对促进管学研究的全球化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波斯等国与齐地往来密切,齐文化与西域文化共同具有的重商特征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良好支撑。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赵红娟认为,推进齐文化的海外传播,要重视对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考证。这就需要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借助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当时各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为出发点,来研究风俗文化现象是如何在各国交往中相互传播和影响的。

  多学科推动研究走向深入

  近年来,齐文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学术界围绕齐文化概念的界定、齐文化源流的追溯、齐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未来,学术界还应进一步推动齐文化研究向多领域、深层次方向发展。

  文化遗址的挖掘和田野文物资料的出土,为齐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魏成敏表示,以临淄为中心的鲁北中部地区是周代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地域的物质文化遗存,集中反映了齐文化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主体文化特征。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学者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基本掌握了齐文化的物质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为齐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

  刘致福表示,要深入研究阐发齐文化丰富的哲学内涵、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统筹推进齐文化典籍的系统整理及其思想意蕴的阐释辨析,强化对齐文化时代价值的研究阐发与转化创新。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认为,历史上的齐文化,曾在春秋战国时期迸发出绚丽光彩,但关于其文化形态与生活实践的记载却十分有限,给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在他看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是在周礼与“齐俗”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秦以后,齐文化经历了“化礼为俗”的过程,其延续与衍化状况可以从“齐俗”的传承变迁中一探究竟。

  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