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结三峡文物保护成果
2018年09月12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2日第1535期 作者:记者黄亚楠

  本报讯 (记者黄亚楠)近日,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国家文物局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主编的《三峡文物保护》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徐光冀长期从事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他介绍说,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分为地下文物、地面文物、博物馆和文物搬迁复建区四个方面。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通过保护、利用这批文物,间接促进了博物馆的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编制的规划报告中,就有针对博物馆建设的专题规划。2005年6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落成并对外开放。2009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落成。该博物馆原址保存了千年以来的枯水石刻。近些年来,陆续建成开放的博物馆还有兴山民俗博物馆、巫山博物馆、夔州博物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等。

  该书对文物保护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一是要做好工程范围内的勘测、调查,了解地下文物的种类、性质、年代、数量(范围)、保存状况。这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二是实行“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编制一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规划。这是做好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三是集中全国力量,高质量地完成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各项工作。四是加强学术课题研究。五是地下文物考古实行领队负责制。六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适合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例如,文物保护项目首次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工程招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终身责任制、评审验收制等。对文物保护项目经费管理、验收、文物安全、文物交接、资料档案等都形成了一套有章可循的严格管理制度。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协调和过程管理。八是加强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增强工程部门、移民部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