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契合时代坚定“四个自信”
2018年08月15日 08: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5日第15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夏立

  道阻且长,信心为要。“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青年一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基石

  强大的自信是对自身选择的坚定信念,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覃正爱表示,“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我们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善于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善于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

  用发展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年轻人对于国家发展的信心与信念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与坚定“四个自信”的主渠道。在8月9日举行的“‘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理论研讨会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忻平提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

  树立“四个自信”,仅凭数据说话是不够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鲁品越认为,数据失去理论的指导和提升,只是一堆资料,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四个自信”中,理论自信是极其重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讲清讲透理论,同时引导大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理论,利用理论来应对现实挑战、解决现实问题。

  上海大学教授王天恩表示,“四个自信”牢牢扎根于时代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因此,“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实。高校思政课坚定“四个自信”必须契合时代,秉承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来解决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

  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对未来一代的思想理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过程。同济大学教授陈大文表示,如何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来提高“四个自信”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做到不只关注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更要解决“大中小”思政课教育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善于提问和反思的特点,高校思政课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学理分析,真正解决大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吃透教材是思政课教学中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锡喜表示,新的思政课教材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对教材进行详略得当、精辟的讲解;同时尽快转化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融汇贯通。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世甫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灌输过程,更是一个理论阐释和理论深化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做到了解学生、认识自己、吃透教材、讲深理论、面向中国问题、面向中国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有听众,才能获得学生认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充当理论与学生的“中介”,通过教学活动对经典理论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转化,做到对理论的“融汇”,从而实现在教学中的“贯通”。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