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有待策略创新
2018年08月10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0日第151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黄亚楠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日,就如何打造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对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文化“走出去”成就显著

  近年来,中国声音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传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车淑娅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标志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教授林克勤认为,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向驱动,中华文化的文本认知力得到提升,中国故事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关注;二是国家形象的重塑与改善使得中国话语的解释力进一步加强,中国表达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同;三是国家综合实力和软实力的增强促使中华文化日渐深入人心,传播效果与浸染力度明显提高。

  因地制宜制定策略

  中华文化“走出去”虽然成就显著,但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迫切需要策略创新。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奕平认为,中华文化海外交流与传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部分活动存在同类型文化项目竞争、同期展演过于频繁的现象,造成文化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与重复;文化“走出去”的主办机构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目前,文化“走出去”的对象主要是海外华侨华人,对海外主流人群的影响也有待提升。而且,文化“走出去”存在重场面、轻内涵的问题。从当前文化交流与传播手段来看,文艺表演所占比重过大,尚须进一步补充与开发新项目。此外,部分文化“走出去”项目设计不够完善。由于各国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加上部分国家舆论环境复杂,在今后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时,更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活动。同时,应进一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以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陈奕平看来,文化“走出去”的根本目标是民心相通。他建议,在策略制定上,应重视文化交流、理解和认同;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多部门协调发展的高效传播体系;发挥市场力量,打造文化产品交流平台;借助海外华侨华人力量,发挥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和华文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林克勤对此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应当注重海外话语力量的协调统摄与增量培养,包括定居国外的华人、对中国友好的非政府组织、外国学者、普通民众等。应当把国家修辞能力体系的打造与强化提上议事日程,提升国家解释力和话语权。

  注重跨学科、多层次创新

  对于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构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模型,将文化层次、传播渠道、社会要素和效果维度进行交叉整合,更加完整地考虑影响中华文化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及其互动关系,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创建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数据库和案例库,并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公开,使其成为一个动态性、开放式、可检索的数据库系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具体实践提供权威数据、分析工具和应用案例。最后,通过对数据的量化分析和案例的质化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揭示核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化层面和社会要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效果提升策略。

  在林克勤看来,第一,要改变以往单一学科条分缕析、区隔治理的传统框架。应综合运用哲学、民族学、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现有研究思路与方法路径,并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范式,实现知识融通与体系转换的交相辉映。第二,要深度发掘、梳理、归类、概览、总括中华文化的历史足印和现实模板,形成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和文献勾连,在此基础上再度出发、重新审视、广泛融合。第三,要注重文化的多维渗透,特别是其与经济、政治及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立体互动所产生的组织形态和激发效应。第四,要注重中国学术思想的型构、内固、拉伸与播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