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组织行为学研究理论
2018年08月10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0日第151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应规律,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围绕该学科的最新动态,近日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更加关注研究的参与者

  “组织行为学发端于霍桑研究。从那时起,研究者发现,诸如正面强化和积极情绪等因素,能够对员工的态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甚至幽默也能对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暨南大学教授凌文辁表示,尽管有关人的积极特性的研究有如此好的开端,但传统组织行为学领域仍更多地聚焦于组织、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机能不良等方面。在他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以往的研究过分强调费效分析的价值取向。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积极的、发掘人类优点的取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采用科学方法去发掘和促进那些让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繁荣的因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织行为教研室主任李伟介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研究积极组织行为的意义,并力求转换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组织、员工及研究者共同获益的三赢局面。他表示,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至少包含三个基本的利益相关群体——研究者、所研究的组织、研究的参与者,但传统组织行为研究仅考虑了研究者和所研究的组织的利益,而忽视了研究的参与者。

  “在组织行为领域,学者在个体、团队创造力与创新等领域取得许多令人欣喜的发现,并探索了更多的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 包括个体创造性自我效能、奖励制度、网络结构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介绍说,在考察组织行为的过程中,关注点由过去以领导、关系为中心,转变为以员工为中心。研究者意识到,要把组织行为放到宏观环境下研究,关注文化、历史、哲学、社会制度等宏观层次的变量,考察个体层面之外的其他组织情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多学科跨层次研究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在行为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学科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李伟说,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又吸收了系统学说、权变学说、组织文化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等理论的观点,大大丰富了组织行为学的内容,拓宽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在组织行为的研究中,交叉运用管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有助于抓住现象的本质,提升研究成果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张志学表示,从其他学科“借”理论,更容易做到新视角、新应用和反直觉等,如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心理学的实验设计,及人类学的民族志等研究方法,均可被借鉴用以多角度考察组织中的主体行为。

  在研究方法上,李伟认为,应注重纵向研究,至少在两三个时间点收集数据,以规范研究人格和环境因素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研究应突出元分析,以深刻有效地揭示相关心理和情境变量对个体行为的真实影响效果。

  “应根据研究问题来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多时点的设计、考察跨层次的变量等。”张志学建议,应逐步采用更多元、前沿的方法论或研究范式来探索研究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者发展新理论的良好契机。”张志学表示,特别是在互联网盛行及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各类员工并存,并出现了新特点,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更加复杂多样,这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未来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构建,张志学认为,可将已有理论应用于新的现象上,探索未知领域,扩展已有理论;在新现象研究中挑战已有理论,得出反直觉的结论。他建议中国学者紧随社会时代脚步,关注互联网经济中组织和个体行为的特点与效率,关注并研究企业组织的创新模式、知识管理等。

  “中国学者应以对本土现象的思考为基础,融合东方人情管理法则与西方企业法则的管理理论,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张志学说,组织行为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大多建立在西方世界的背景下,但中西方在动机、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差异。在现有的西方理论框架下,用中国的样本检验,既难以建立中国情境下的理论,也不足以解答中国管理者的疑问。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扎根于中国现实,关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从中敏锐地发现适合本学科研究的问题,并以严谨且有创造力的方式去开展研究。这样就能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且对国际学术界作出更多贡献。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