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增强文学地域性
2018年08月08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8日第151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近年来,文学地理学在理论构建和批评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今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近日,在新疆举办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全球化空间与文学的地域性”等论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对文学扩散研究提出了更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带来很大影响,在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表示,经济全球化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出现了新的社会空间,但是社会空间无论新旧都从属于自然空间。每个作家都携带着他在自己熟稔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地理基因,无论他在什么样的社会空间写作,这种地理基因都会由于相应的地理环境的作用而对他的作品构成一定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许多作品的地域性不减反增。

  在曾大兴看来,文学作品的地域性将会长期存在,文学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也将会长期存在,“人地关系”作为文学地理学学科的立论前提不会动摇。但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地域性,与传统社会的文学地域性还是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在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在于作家视野的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因此,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必须面对新社会空间出现的现实,去发现和解答新问题。

  新社会空间的出现对文学扩散研究提出了更大挑战。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高建新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日益发达的通信技术让信息可以瞬间传遍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对文学扩散的阻碍降低。这让文学扩散失去了重点,没有明确的中心与边缘之分,但也为文学地理学的文学扩散研究提出了新问题。

  加强对文学景观的考察与研究

  近年来,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实践上,尤其在对文学景观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应用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传统的边塞诗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再往前走,就必须借鉴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加强对文学景观的考察与研究。”高建新表示,文学景观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文学家题咏之后所形成的景观,多以实体的形式呈现。对文学景观的研究既要重视文献材料,又要重视田野调查,避免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文献到文献的不足。如对唐代边塞诗中大量描写的凉州、陇头、阳关、玉门关、青海湖、金河、五原等文学景观进行研究时,如果不做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不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观照,所获得的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

  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视为对某些地区和地点的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地方。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川鄂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不仅是地域生活的平面镜,它更是一面多棱镜甚至是美容镜。

  刘川鄂以新疆为例,讲述了当代众多民族作家是如何对新疆之大、之美、之神进行呈现与创作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别于以翻身解放、生产建设为主题的宏大叙事,诗人闻捷用笔下的吐鲁番情歌歌咏着少数民族的生活与爱情,而作家碧野则描绘了一幅幅辽阔壮美的天山景象。在新时期,杨牧、周涛、沈苇等诗人创造性地把当代人的思考溶解于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中,使那些粗犷的、强悍的、坚韧的乃至荒凉的、悲慨的一切,无不洋溢着当代人新的渴求和吁求。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主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