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2018年08月08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8日第151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此,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总结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时代,成为学界的一项重大任务。

  40年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得到了确立和普及;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四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也在向绿色、生态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艰辛努力。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先后颁布与实施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划,从顶层设计上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在实践上,国家先后确立和实施了101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新型城镇化试点,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城市,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试点,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京津冀协同发展、“大都市病”与雾霾治理,长江流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经过几年来高强度、密集型的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娟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环境状况得以逐步改善;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塞罕坝创造绿色奇迹、库布齐沙漠变成绿洲。40年来,生态文明逐步融入经济社会,生态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初步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社会建设逐步开展,生态外交取得很大进展;生态文明理论成果丰硕,生态文明研究成为热点;生态文明实践大力推进,例如,福建等地全力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形成新型发展范式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刘治彦认为,从国际上来看,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环境意识逐步觉醒,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话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忧虑,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战略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告急、劳动力红利缩小,这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尽头。必须打破这种传统发展范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形成新型发展范式。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消费热点正在由“食、衣、用、住、行”等物质需求领域,向“教、医、康、游、文”等精神需求领域转变,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大自然的依赖也在由能源、原材料和粮食获取为主,转向安全和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为主。

  方世南表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奠定了牢固的生态基础;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推进人民群众整体权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凸显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性价值。

  黄娟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问题是重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梦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对于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刘治彦表示,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全过程制度体系,为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保障。形成自然资产确权登记制度,明确自然资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权限范围和责任义务,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促进自然资产使用与保护相统一。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细化和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做好以中心城市为单元、区县为基础的“多规合一”。加快落实大气、水、土三个“十条”,实施一批重大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设置,建立国家生态保护体系。厚植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手段现代化,抓紧实施智慧环保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黄娟认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任务,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对此,应当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自然恢复优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充分发展,确保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由于资源环境生态及其内部要素相互影响,需要统筹资源环境生态发展,共同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同时,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确立生态文明建设优先,构建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的生态文明新体系。此外,还要深入实施乡村生态振兴、区域生态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美丽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空间平衡发展。

  对于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方世南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完善区域生态治理合作的体制机制;将生态安全问题与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经济的、生态的现代化问题,通过生态现代化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体系,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还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吸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大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