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2018年08月02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日第1506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2018年7月16日,由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财金研究组联合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进程与展望及对东亚区域的影响”内部圆桌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探讨了AMRO近期研究报告《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展望及对东亚区域的影响》(以下简称“报告”)的初步成果。

  AMRO是由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共同发起成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致力于维护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定。AMRO职能包括对成员开展宏观经济监测,支持区域金融安全网——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的运行以及对成员提供技术援助。

  改革开放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

  AMRO主任常军红表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AMRO报告从国际机构的视角出发,对于中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结,并展望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对东盟国家的影响。这对思考中国未来改革与开放的方向、东盟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其与中国在未来合作共同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AMRO资深经济学家兼中国经济组长查帕特(Chaipat Poonpatpibul)详细介绍了AMRO报告的具体内容。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广泛、渐进、涉及众多行业的多阶段改革。回顾过去,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稳定、连续的政治环境,渐进、试点的方法,动员群众力量以及得到广泛的支持;在人力资本上的巨大投资,以及合适的宏观管理。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稳定的经济增长、产业的升级、贫穷人口的下降、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的进步、成功规避了系统性风险。但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国企效率较低、高金融杠杆、污染等问题。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稳步推进,且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了稳定的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也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资本积累和TFP的增长放缓,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从供给角度看,第二产业占比从1990年开始增长,到2000年左右基本稳定,到2010年开始下降,这反映了产能变化的情况。同时,第三产业占比稳步上升,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占比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持续上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而消费占比在2000年到2009年间出现下降,2010年之后逐渐上升。通过对东亚其他主要经济体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63%。随着各项改革逐渐步入正轨以及适当的宏观调控管理,中国会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到2035年人均收入将达到2万美元左右。

  最后,中国通过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境投资、跨境银行业等途径影响东盟。1993年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商品贸易有显著的增长,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比重翻了一番。东盟向中国的出口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增长的消费需求,无论是中间产品、电子产品,还是消费品、食物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另外,中国向东盟的出口增长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业化发展。随着中国和东盟的消费市场的日益增长,二者在食品出口上仍有很大的空间。考虑到东盟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中国可以出口更多的工业品和资本品到东盟。同时,东盟也可以向中国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在旅游方面,中国到东盟各国旅游的游客数量庞大、增长很快,且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在跨境投资方面,中国近年来对外投资不断增长,尤其是对于东盟的投资不断增加,并且在未来仍会增加。中国的银行也一直为东盟重塑经济平衡提供资金支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东盟也会从中获益。未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应聚焦在增强一体化,互惠互利,减轻对彼此的负面溢出效应。

  正视未来增长挑战

  AMRO 首席经济学家许和意(Khor Hoe Ee)肯定了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强调要警惕未来增长面临的挑战。未来中国要在对外开放、国有企业、金融体系方面进行改革。中国经济越来越重视内需,但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对外联系。过去中国和东南亚的经贸合作主要是通过产业链,现在增长更多来自服务贸易及跨国投资。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指出,中美贸易战造成的危机有可能给中国带来更多改革的契机。这些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土地改革和税收改革等。此外,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高增长的核心,中国目前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但只要技术进步能够持续,就有理由对未来增长保持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自二战至20世纪80年代,接连有多个国家由于成功实施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中等收入国家跃升至高收入国家行列。而这些国家的强劲发展也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成功升级为高收入国家,不仅将对本地区,也将对全球那些落后国家及地区带来巨大的鼓舞,而这些国家也将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匪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表示,纵观中国的经济改革历程,其私营部门的发展一直是与国有企业和政府紧密相关的。中国在制造业部门的开放与改革是依照其比较优势进行的,但这种开放战略可能在未来面临挑战。此外,他还指出当前中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将不可避免地给金融部门带来泡沫和风险,这要求银行部门和监管部门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简要回顾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成绩。他表示,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相当庞大,债券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全球第二;人民币也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五大主权货币,而且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已经全球领先。但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市场的融资渠道过于集中,发展不平衡的银行市场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居高不下,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低下、“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尽管大型国有控股银行的资金规模极为庞大,但其企业治理、盈利能力和海外业务都还不尽如人意。他表示,中国应继续深化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助推解决这些问题。

  深度整合中国—东盟经贸关系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执行主席大卫·马什(David Marsh)认为,中美的贸易争端可能促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和贸易往来更加密切。目前中国国内有大量资金跨境流动的需求,东盟国家的金融市场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他还认为可以在东盟国家与中国、日本共同建立金融安全网的问题上做更多有意义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认为,中国过去40年改革历程中最值得我们坚持的一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维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而言至关重要。她还表示,中国在传统的投资和贸易领域的发展,意味着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在上升。中国在金融和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同样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的深度整合提供了更多机会。

  AMRO高级经济学家李文龙认为,在外部压力增大、中国内部消费市场扩大及升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调整进入新时期,应更多依赖消费驱动,这将影响中国—东亚为中心的供应链,即从供应链服务欧美转向服务欧美兼顾东亚自身。这一转型过程,对中国及东盟的发展都将带来新的机遇。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