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比较诗学研究新趋势
2018年07月27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7日第15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璐

  比较诗学以平行研究为方法,以诗学或文学理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视域跨越了文化的界限。这种视域下的比较研究,对中西方诗学的不同风格特点、美学风貌、发展规律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较诗学的逻辑是什么?开展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对构建“世界性文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比较诗学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学者。

  寻找更普遍的文学规律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导向,它将历史的探寻与美学的沉思结合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认为,比较诗学的研究范畴涉及跨文化、世界文学、异质性、世界性、中西话语体系的对话与重建等。

  在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应志看来,比较诗学是指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诗学或者说文学理论间的比较研究。因为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不同文学历史和包含于其中的不同文学观念,对这些文学观念进行甄别与对比,认识其相同与不同之处,对理解各自的文学特点、寻求相互理解,以及寻找更普遍的文学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为理解文学提供范本

  开展跨国界、跨语言与跨文化体系的比较诗学研究,一方面可在挖掘不同诗学体系美学特征和价值的同时,寻找人类共同的文学规律,获得更具普遍性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探寻新的研究领域和思路,探索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方向,对文学实践具有更为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李应志认为,中西文化在众多领域和层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这就为中西诗学比较的可能性、价值和意义奠定了基础。“由于中西诗学的相异性和互补性,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为我们从多种视角来理解文学提供了重要范本。同时,也为构建具有世界性的文学理论提供了最有效的信息和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什么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文学的共同规律。”李应志说。

  针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对构建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意义,吴子林认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打通”。一方面做到真正贴近、切合中国传统文论的“文心”;另一方面将它与西方文论相会通。吴子林表示,通过“中西互证,古今沟通”的阐释方法,可以构建一个融合中西的跨文化话语,也就是双方都能认同、接受并予以实践的“世界性文学理论”,即总体文学理论。

  打通中西“文心”

  比较诗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打通中西“文心”的特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它形成了自身的学术个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诗学话语、语言观念的更新,比较诗学研究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小莉认为,首先,就研究对象来讲,比较诗学由关注中西诗学比较,转向对西方之外世界其他地区诗学的关注。其次,就研究方法来讲,由不同诗学体系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同”与“异”的比较研究,转向它们之间的互释、互证、相互阐发。再次,就研究内容来讲,近年来,中国学界开始关注中国诗学的海外影响力,这与我国国家地位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密不可分。此外,从研究目标来讲,中国学者不再简单盲目地试图建立一个世界共通的诗学体系,而是回归到对各个国家诗学具体问题的研究。

  在吴子林看来,比较诗学实际上已转化为文学研究者普遍的方法论自觉,即将“学贯中西”作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探究其困难之处是,如何通过“跨文化探源”“异质性对话”“变异学研究”直透中国文化生命之源。

  “建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本身可能就是比较诗学,同时也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目标和趋势。”李应志表示,文学理论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形态中具有阐释力;另一个是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皆具有阐释力。比较诗学可以把一种民族文学理论用于阐释异文化文学作品,从而辨别出文学理论的有效阐释限度。这也是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尤其是理论与作品异文化互释的重要目的,也能够为总结共通的文学规律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