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
2018年07月16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6日第149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有关学者看来,生态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应加快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步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嵌入道德考量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乐民认为,近代以来,人类借助科技的进步,曾经一度对大自然索取过度,仅仅将其看作是征服和控制的对象,几乎不去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随之导致的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使人类开始深刻反思。在此社会历史背景下,生态伦理学研究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以“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伦理学只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状,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关系纳入伦理思考范围,力图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规范人类对自然的种种实践行为。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彭松表示,生态伦理学基于生态危机的道德考量,打破了现代主流伦理固守于社会共同体的限制,将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到动物、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论证自然的内在价值,突出强调人与自然伦理关系在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核心意义。随着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深入,其关注对象不仅限于自然生态,也深入到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反思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物化生活”方式,追寻人的心灵与生态原始情感联结的幸福体验。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包庆德表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重视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取向

  当前,现实性的思想主题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表现较为突出。张彭松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环境正义问题。最初学者主要关注现象描述,缺乏理论深度,后期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思想来源引发了大量探讨。其二,从传统伦理文化寻找生态伦理思想资源。国内学者主要从“天人合一”“尊重生命”等方面阐发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其三,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生态伦理思想。这类研究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批判“现代性”道德的意识形态话语,反思工业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了生态伦理的思想启蒙、道德实践及生活方式转变的引领作用。通过这种研究,将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活方式、幸福能力有机联系在一起。

  谈及当前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态势,张乐民表示,首先,更加注重理论研究上的共识与整合。生态伦理学各流派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其他流派的理论主张,通过发现共识与实现整合,力图争取各学术流派的和谐共存。其次,更加注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偏重于应用的学科,当前的研究更加重视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取向,加快相关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步伐,更好地发挥其应用学科的作用。最后,走向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共识,挖掘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生态伦理智慧,在文明互鉴中推动构建全球生态伦理,成为学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包庆德表示,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和创造能力,这也意味着人对生态环境肩负着更大的保护责任。人类要生存发展,肯定要利用和改造自然,这就要讲求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合理性。同样,人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是单向地改造大自然,而是应真正做到绿色发展,促使人类自觉走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挖掘中外伦理思想智慧

  在受访学者看来,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仍然囿于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话语体系中,构建本土生态伦理研究话语体系是当务之急。

  张彭松表示,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是在引进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话语体系中发展起来的,理应以开放心态吸收和借鉴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成功的实践经验,但同时应看到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也存在局限。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与反思工业文明所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在整体上存在许多契合点,着力吸收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长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研究话语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生态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既是当下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实践需要,也是中国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张乐民建议,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区别于西方生态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生态伦理话语体系。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中国生态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需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推动话语体系创新。三是要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我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伦理文化相比,富含诸多独特的生态智慧,需要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创新性转化。四是吸收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的有益理论养分,推进中国生态伦理话语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在包庆德看来,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改进和完善生态伦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强化文化自信特别是生态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快中国生态伦理学学科建设。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