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舆情研究科学性
2018年07月11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1日第1490期 作者:赵璐

  本报天津7月8日电 (记者赵璐)7月8日,“改革开放40周年舆情分析论坛”在天津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经济舆情、舆情研究的科学概念和理念、网络舆情生态与新时代舆情分析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总结了目前舆情研究呈现的三种趋势:基于大数据的舆情研究正在逐渐流行;情绪分析成为舆情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舆情风险管理受到重视。他对未来舆情研究和舆情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努力探索舆情运行的规律性;提高舆情研判的精准性;提升舆情研究的科学性,把舆情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建设;实现舆情的有效引导。

  近年来,新媒体以全时、全域、全速、全渠道、全互动、去中心化等特点,改变和影响着舆论框架和社会结构。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双龙看来,如何收集舆论并加以客观分析与研判,真正实现信息化时代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是各级统计部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新时代贯彻“互联网+”思维的一项重要课题。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表示,建构开放而理性的网络公共领域正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体现。网络舆情分析要成为适时调整社会政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囊工具,成为卓有成效的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舆情分析和研判提供了全新的资源、方法与范式。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科学研究所所长夏征宇认为,人工智能为媒体与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进一步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终端数据的捕捉与记录,形成了全媒体背景下的传播效果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传播效果的监控、预算与评估;能够帮助舆情监测系统处理和甄别敏感信息,从根本上提高智能舆情监控和管理能力。

  论坛由天津市舆情研究中心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承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