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公共外交能力建设
2018年07月04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4日第1485期 作者:记者张君荣

  本报讯 (记者张君荣)6月30日,第四届公共外交论坛暨公共外交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学者,就如何创新公共外交理论、推进新时代公共外交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高飞认为,公共外交在塑造国际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权力政治逻辑有所回归,为公共外交实践和研究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更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使命。”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玉看来,如何向世界介绍日新月异的中国,让世界理解“中国梦”对中国人的真正含义,使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得懂、听得进,是公共外交实践和研究需要切实把握的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认为,外交是构成国家间关系的重要部分,官方外交在其中往往起主导作用。公共外交手段更为灵活,与官方外交相配合,通过不拘泥于形式的平等协商和交流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中国通过公共外交主动汲取民间智慧、发动民间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性,以此来促进国家外交目标的实现。当前,中国民间外交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胜军认为,当前,外交主体延展到了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外交场合也不再固定,而是延伸到网络社交乃至“人对人”的交往之中。公共外交实践如何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对此,应当调动民间资源和力量进入公共外交领域,在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跨地区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作用,实现民心相通。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认为,从事公共外交工作有一些素质要求,如对对象国的深度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认知、对国际规范的掌握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等。此外,也需要文化自信。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就必须全力提升对全球环境的塑造力,而公共外交就是一个较新的影响力运载工具。”就公共外交机制创新问题,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研韬认为,需要重塑传播机制,更新传播理念,建立高公信力的多元传播渠道,确立科学的对外传播指导原则。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跨文化公共传播能力的建设与评估也越来越重要。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秘书长周鑫宇认为,在此背景下,要注重公共外交的三个功能: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这是公共外交的结构性功能;二是安全、利益、声誉,这是公共外交的政治作用;三是援助、合作、沟通,这是公共外交的政治手段。

  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雪飞认为,我们可以借用拉斯韦尔的五要素理论,梳理公共外交的基本概念框架。其中第五个要素“取得什么效果”处在最后一位,但并非不重要。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公共外交“能量”的认知,影响了外交资源的“配给”,甚至影响了这一议题的研究动力。但效果的模糊性、评估的费时费力性、学者关注的有限性等,给效果评估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什么进行效果评估、评估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评估,成为公共外交领域学者的重要课题。

  此次研讨会由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