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地方性文学史料研究
2018年07月04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4日第148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现代文学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近年来,全国性层面的文学史料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与整理,但是地方性文学史料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使用。有学者认为,地方性文学史料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些稀见资料能够为现代文学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有助于拓宽文学研究空间

  四川大学教授李怡告诉记者,地方性文学史料主要包括地方创办的期刊杂志,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地方区域出版发行的图书。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吴景明表示,地方性文学史料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的历史解释,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实践因素,更可以推动国家文学与地方性文学之间形成潜在合理的对话。它包括地方性报刊、地方档案、地方文学、文化资料汇编等,与现代文学生产关系密切的史料。同时,民间收藏家收藏的名人手札、重要版本、作家档案等稀见史料,也能为文学研究打开新的空间。

  青岛大学教授刘增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文学地方性史料大体可以分为省市区级与县乡村级两个层面,前者与全国性层面的文学史料区别不大,只是在关注范围、史料价值、影响大小等方面有所区别。地方性文学史料主要包括口述型与文本型两大类别。有些史料表面看与文学没有直接关联,但对于文坛风气、作家生活境遇、文人关系等,却具有值得认真辨析、阐释、完整再现的价值。

  刘增人提到,目前地方性文学史料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不平衡性。一般来说,文学史料发掘、整理的水平与成就,与一个省区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大体相关联,东部一般优于西部,城市优于县乡。但是,重庆、成都、桂林、西安等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文学史料积累非常丰厚,又兼地方政府和驻地高校的远见卓识,动手甚早,筹划完备,已为其他省区市作出了榜样。

  加强地方文学与国家文学的互动

  通过对地方性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因素,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复杂的历史信息,进而在国家文学与地方文学的对比与联系中,看到差异与统一。

  李怡认为,应该特别挖掘地方文学与国家文学的互动关系。地方的经验如果不能放在超越地方的认知上并为其他区域所参照,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同样,国家文学若不能以地方经验为依据,就失去了根须。

  刘增人表示,全国性层面的文学史料与地方性文学史料是整体与局部的血肉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例如,1935年,王统照、老舍、杜宇等人在青岛创办的副刊《避暑录话》合订本,曾在上海与北京畅销;老舍在青岛创作的《骆驼祥子》也成为典型的国家级作品,他使用青岛“荒岛书店”的稿纸,在青岛黄县路撰写《骆驼祥子》的史料,也成为标准的国家级史料。

  刘增人说,地方性文学史料带有地方特色,但也受到地方的局限。例如,格局比较小,影响范围小,知情人比较少,遗存比较分散。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曾创办过数量非常可观的文艺报刊,但因条件太差,纸粗墨淡,校对不精,发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现在许多已经无法看到全貌。但要全面叙述阐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这些史料不可或缺。因此,需要学者克服困难,费心发掘整理。

  史料发掘刻不容缓

  刘增人表示,鉴于地方性文学史料研究的不平衡性,各地政府和高校应该把发掘、整理本地区文学史料工作,作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列入议程。划拨经费,安排项目,鼓励有水平、有情怀的学者,从发掘入手,以整理为纲,既有理有力地显示本地历史性文学贡献,又在全国文学史料版图上准确地划定自我的位置。刘增人认为,不少省区市文学史料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应该把系统、深入地发掘史料放在首位。在发掘工作初具规模后,再从全国视角出发,系统整理,全局定位。

  在刘增人看来,文学史料发掘工作非常艰苦,也非常困难,需要经费支撑,要经年累月地持续关注,特别需要文学史料工作者有定力、有恒心。文学史料是我们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传承史料中蕴含的精魂与气节,是所有中国文化人共同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