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移民研究日益深入和多样
2018年07月02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日第1483期 作者:本报记者 高莹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跨国移民与人口流动。6月23—24日,“全球相遇:跨国流动视角下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近百位中外学者与会,在多学科视角下对海外华人和在华外国人的历史与现实展开深入研讨。

  探索跨国流动研究范式

  近年来,国内外学界针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跨国移民与人口流动展开了日益深入的研究,突破了既有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一系列新的议题、观点和概念应运而生。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表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政策,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一些西方国家刻意挑起的贸易战更是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普遍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界有责任推出新的理论、观点、声音,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重回正确轨道,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表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辐射区,从我国华南、西南到东南亚的环南中国海区域经过历史上的族群交流和社会交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认识这样的复杂社会系统,需要采用整合区域社会结构、族群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过程的系统性观察方式。跨区域社会体系的研究要以区域物流、人流、信息流复杂交织所带来的跨地域文化交流为切入点,同时还要关注构建跨体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过程。

  跨边界研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关注的热点,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沈海梅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她认为,国家边界绝不仅仅代表封闭与阻隔,同时也是文化与经济对话互动的场域。当前,跨边界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包括世界体系理论、社会动力理论,以及边地、国家、次国家理论,乃至边境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国内学术界则更为关注孟中印缅走廊的历史与人口跨境流动、中国及周边国家间的跨境婚姻、动物的跨境等与中国相关的议题。

  关注移民生活新特征

  据联合国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移民总量达2.58亿人,比1999年增加了69%,占全球总人口的3.4%。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明提出,中国虽然不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庞大的移民及其后裔群体,海外华侨华人达6000多万人,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仅是移民来源国和过境国,也逐渐成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中国境内的国际移民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加,其中包括被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劳动力需求增加、实际工资上涨吸引而来的国际劳动力,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

  来华从事商贸活动的非洲商人,是中国境内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亚当斯·博多姆通过调研在广州的非洲商人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日常待遇,以及他们对中国城市和当地市民的影响,认为在华非洲人具有非同一般的韧性和抗逆能力,他们与本地生活的融合搭建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在华外国人开展深入研究的同时,国内外学界关于海外华人的研究也富有成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周敏表示,当代美国华人移民创业模式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她表示,传统华人移民创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如餐馆、杂货店、洗衣店等,创业地点多选在唐人街等移民群体集中的区域。如今,情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计算机、金融、教育、医疗、法律等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型产业,成为华人移民自主创业的新选择,华人移民创业已逐渐融入美国经济发展的主流,甚至成为驱动力。中国经济腾飞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华人移民在中美两个国家同时拥有更多的创业空间和市场,也因此具有更大的创业动力。

  此次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