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共政策领域善治研究的发展
2018年06月29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9日第14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近日,第九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举办。会议聚焦世界各国关于治理转型和公共政策创新的经验教训,主题为“迈向善治的公共政策”。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经验的调查和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副书记郑水泉表示,迈向善治的公共政策,既是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也是中国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考验。此次会议旨在探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实现之路,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为发展人类知识宝藏贡献智慧。

  治理转型、治理改革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会长黄文平认为,不少国家通过推进改革和转型、研究新的治理体系、实施相应政策等举措,应对国际国内的挑战。各国发展环境不同、所处发展阶段各异、发展治理能力存在差别,转型的路径、动力、机制、绩效也具有差异性,这为公共管理领域交流研讨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多样案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党的建设、政治监督、行政改革、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为今后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公共管理经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提出,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中国的公共管理经验中总结规律。二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共政策经验,并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三是在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经验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总结。

  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了国家治理新疆域。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对善治的追寻和探索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事情,而是地球村大家庭之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表示,善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政策进行研究。作为一种政策,善治的政策议程、方案制定、执行、比例评估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在公共治理活动中,需要充分体现多个层面的治理价值,比如法治、参与、开放、回应、责任、公正、有效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钱正荣提出,公共政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能力作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最基本的概念,对于深入理解政策运作机理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梳理西方各国治理政策的研究背景和重建行动,阐释其概念、研究路径、构成要素及评估测量过程并予以评鉴,对我国优化公共政策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认为,当今世界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为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公共政策创新之源在于基层的公共管理者、公共服务者以及广大民众。公共政策研究需要学者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逻辑推演、模型建构、数据分析、数量分析等。

  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志红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智能化、信息化、复杂化等特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政策时,一方面要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社会、法律等问题。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美国萨福克大学公共服务研究院合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