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价值观传播力
2018年06月29日 07: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9日第14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马征

  6月23日,由武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理论与评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编辑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价值观话语嬗变与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福州召开。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价值观传播的意义和方法、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对外传播效果,以及应对网络时代传播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创新话语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话语创新。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曹泳鑫看来,话语体系创新背后一定要有中国价值观的支撑。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我们始终坚持中国价值观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步伐加快,这恰恰是我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突出表现,也是我们进行对外传播的思想基础。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志丹认为,传播中国价值观既是凝聚发展向心力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执行主编张永平表示,价值观研究的学术话语要能够转化为生活话语,与现代传播技术和人们的阅读方式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播。

  还有学者从具体概念和新方法入手研究话语创新。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传光梳理了“美好生活”的演变过程,认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适应人民群众需求是价值观传播的基础;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宝国以“国际话语权”为关键词,对相关论文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共同点和今后可以拓展的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尚旗称,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不仅是为了提升国家形象,更要为国家战略服务。当下中国要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视野中进行话语创新,使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凸显国际性、道义性和责任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运用好各种传播手段

  讲好中国故事,手法不能单一机械,要灵活多样并切合当下国际国内现实状况,从而增强传播的影响力。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认为,传播中国价值观要“巧用力”,在传播的时机、手法、使用资源等方面实现综合搭配和资源整合,尤其要发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混合力,融合官方和民间媒体的优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龙柏林提出,要将价值观隐含在符号、文艺、实践等话语具象中传播,解决传播的“话语空转”问题,并针对传播中的“价值偏离”“价值解构”等现象提出应对策略。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红霞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要注重日常生活化,找准它与现实的结合点,并注重使用讲故事、网络微表达等方式。长沙理工大学党政办主任周艳红认为,在坚持宏大叙事的同时,要加强生活化叙事,用生活中的点滴故事传播核心价值观。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吴学琴从对外翻译入手,分析不同翻译用语体现出的制度和价值观差异,认为成功的学术翻译本身就是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加强话语提炼和阐释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要在价值观传播领域具备内容和技术的双优势,才能更好应对时代挑战,为建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秩序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吉认为,我们要在全面了解西方媒体现状的基础上,看到其传播中隐含的各种操控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强中国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龚超对资本操控网络话语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在资本支配下产生的信息鸿沟、技术垄断等如何影响了核心价值观传播,我们要通过加快技术革新、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等方式加以应对。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波表示,要加强新媒体传播能力,塑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传媒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间要建立媒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共同为改变媒体国际传播生态而努力。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我们要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加强话语提炼和阐释能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