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2018年06月11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1日第1469期 作者:记者朱羿

  本报兰州6月6日电 (记者朱羿)6月5日,甘肃省文化厅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透露,甘肃省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累计培训学员400余人次,使甘肃别具特色的砖雕、唐卡、洮砚等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大大提升了传承人的技艺,增强了传承后劲。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新技术护航文化遗产未来”。据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周奉真介绍,甘肃非遗保护工作起步很早,也是最早投入经费保护的省份。近年来,甘肃积极发挥高校科研和文化挖掘优势,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新科技的力量,较大地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能力。

  截至目前,甘肃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93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450名,形成了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周奉真表示,甘肃组织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已完成10位7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省已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专著199部,拍摄视频专辑795部,建成非遗博览馆87个且年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建成各类非遗传习所487个,建立各类项目保护基地69个;开展收集、整理、挖掘和保护工作,专兼职保护人员达380名,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弘扬。

  此外,甘肃还将组织开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大非遗传承人培训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争取2019年底全面完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并启动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使全省非遗保护工作迈上规范化、数字化的保护轨道。同时,支持建设一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态基本良好、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