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途经
2018年06月11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1日第1469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徐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下,“乡村振兴”已成为备受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实现乡村振兴的任务也异常艰巨。6月9日,北疆智库论坛在齐齐哈尔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农村社会治理及政策,加快农村市场化步伐,推进农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事关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现有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理论,是探索适合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乃至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韩广富认为,东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化,在实践性和理论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唐守祥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客观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农民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首先,实现产业兴旺,把优质产品“种”出来,实现产品好。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发展本地有明显供给优势、市场有旺盛需求的农产品。其次,打造宜居环境,就要把环境“护”出来,实现生态好。要重点落实好保护黑土地、推进农业“三减”等举措,深入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再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把各种要素“用”起来,实现产能好。大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把关注点放在科技兴农上,久久为功。最后,要把涉农产业“融”起来,实现效益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在基层落实,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教授于永富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建立一种全新的城乡关系。重塑城乡之间的关系,关系到城乡定位、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的,在城乡融合的发展模式中,工农关系是双向的“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城乡之间要实现全面融合与共同繁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是推进城乡规划的融合、产业的融合、要素的融合、基础设施的融合、公共服务的融合和生态保护的融合;通过城乡融合发展,鼓励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流动,疏通资本、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于永富表示,乡村振兴必须与城市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城乡融合为基本依托,以“三权分置”为契机促进城乡要素有效流动;以产业融合为纽带,实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途径,深化城乡融合。

  推动农村市场改革

  产业兴旺尤其是农业产业兴旺发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明忠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须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首先,农业产业兴旺为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能。只有农业产业的兴旺发达,发展农业新业态,拓宽农业新领域,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才可能使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次,农业产业兴旺为乡风文明和生态宜居创造条件。以农业产业的兴旺发达,通过“产村人”融合,既留住乡村的“人”,让乡村成为本地人的居住地,又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吸引更多的资源、技术和人口等生产要素回归乡村,建设优美乡村,夯实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

  齐齐哈尔是农业大市,是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重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空间巨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齐齐哈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过深入调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冠清认为,农村市场化滞后是制约齐齐哈尔农业发展的瓶颈。要加快农村市场化的步伐,关键在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由效益低的地方向效益高的地方流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齐齐哈尔市委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