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人工智能教育更好发展
2018年06月11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1日第146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近日,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进入高等教育。面对这一全新的专业,高校应当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以推动人工智能在高校更好地发展?

  推动“新工科”建设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等。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人才短缺凸显了在高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提到,近年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数据智能等人工智能应用掀起热潮,产业界和相关机构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端人工智能人才供给不足的情况十分突出。为了应对人工智能人才教育缺位的现状,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有实力和积累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核心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也是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的桥头堡和风向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建会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高等教育要适应这样的形势,进行适当的学科建设和机构改革,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可以从体制上保障人工智能学科和研究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认为,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领域投入多大的力量,需要科学论证和分析,考虑包括师资、就业、研究基础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高校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方面。

  尊重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律

  目前,各高校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已基本覆盖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培养层次,通过多种手段培养人工智能人才。高校在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等工作的同时,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对此,段伟文认为,一是避免重数量不重品质的“一窝蜂”现象,尊重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律;二是避免贴牌和翻牌现象,不能说不久前刚成立了大数据学院,现在看到人工智能更时髦、资源更多,马上就改弦更张;三是应当认识到人工智能学科目前总的来看还处于实验科学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架构,要避免在缺乏深入细致和前瞻性研究的情况下随意制定培养方案,要对学生的前途负责。

  刘永谋也认为,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先行试点探索;注意不要换汤不换药,挂牌了事。要考虑到有没有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的师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资源和条件,重点发展哪个方向。只有加强高端研究人才的培养,才能不断推进和拓展人工智能的发展。

  深化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对于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和教育更好发展,李建会认为,人工智能有许多研究方向,可以在每个方向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取得突破性成就;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在发展人工智能学科时,要注意协同发展。

  刘永谋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在相关培养工作中,增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伦理学和工程伦理学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就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而言,心灵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哲学教育也有助于培养高级人工智能人才。

  段伟文认为,首先,要深化对人工智能学科性质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学科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门类,要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属性和核心内容的大讨论,搞清楚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自动化、机器人、数据科学、心理科学、认知科学、脑与神经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及人类未来的关系。要认清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需求和新视野给这些领域带来了哪些机遇,这些学科在人工智能的旗帜下相互整合后能够涌现出哪些全新的创新空间。其次,不同的人工智能学院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齐头并进、遍地开花,一定要有所聚焦,在研究导向及基础理论、产业支撑与学科交叉方面作出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再次,要通过认真审慎研究、尝试,及时探讨人工智能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可行性方案。最后,建立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要敢为天下先,在高起点、全方位、深基础、宽应用上下足功夫。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