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更好释放海归群体创造力
2018年06月01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日第1463期 作者:记者毛莉

  本报讯 (记者毛莉)5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完成的《中国海归群体思想观念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在“2018第四届海归中国梦年度盛典”上发布。

  《报告》构建了以领域专业力、价值创造力、行业引领力、社会影响力、国家贡献力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中国海归群体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为研究中国海归群体的作用、贡献、影响力和独特性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型。《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广大海归群体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显著增强,对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共识高度凝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对创新创业发展满怀热情、充满期待。

  在新时代如何更好释放海归群体的巨大创造力,引发与会专家学者热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认为,今天的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进入了新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整体超过发达国家;西方世界自身发生变化,市场万能主义、西方传统价值观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中国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及最大贸易出口国。这些变化给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宽广舞台,也给广大海归提出了新的使命:重新构建更大更宏伟的桥梁,向世界解释和说明中国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创新蓬勃、不进则退的新时代,对海归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唤着大家做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工作,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真正走到世界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科学精神的灵魂在于创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常常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力戒浮夸和骄躁,宁静是创新环境的必要特征,宁静方能致远。科技史上高水平的创新常常是非功利追求的结果。学风建设、精神建设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