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遗址出土4000年前骨制口弦琴
2018年05月23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3日第1456期 作者:记者陆航

  本报西安5月22日电  (记者陆航)口弦琴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古乐器,素有人类音乐“活化石”的美誉。5月2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联合举办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口弦琴首展开幕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领队孙周勇表示,石峁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批骨制口弦琴,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测年显示,这些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20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口弦乐器。此次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孙周勇介绍说,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石峁遗址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这意味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骨器制作作坊。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

  有关专家介绍说,作为一种世界性“乐器”,口弦琴与世界各民族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保持着人类早期弦乐器的原型特质,最早使用于祭祀,用来与天地自然沟通。口弦琴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为世界上多个民族使用,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拉普人、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类乐器。中国簧片乐器历史久远。口弦琴在早期历史文献中被称作“簧”。《诗经》:“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现代口弦琴多用金属制造,但很多民族如羌族是用竹片制作,一些北方民族制作口弦琴使用的是动物的长骨,石峁遗址出土的就是典型的骨制口弦琴。”孙周勇说。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