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的学术创新
2018年05月23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3日第1456期 作者:记者 查建国 夏立

  本报上海5月20日电  (记者查建国  夏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将随之进入一个自主性增强和影响力提升的新时代。近日,“面向2050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峰论坛”在沪召开,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前景。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提出,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运,也是使命和担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逐渐改变过去单纯的“输入”状态,开始走上世界学术舞台平等交流,固然是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站在伟大祖国振兴发展的大平台、大台阶上。我们要在新时代实现学术创新,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时代的确发生了变化。中国学术界应当从时代出发,总结中国实践,运用中国话语,提出基于实际的建设性方案。

  在“5·17”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复旦大学教授邹诗鹏表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今天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同中华文明转型结合起来。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凯锋看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目前的问题在于,学科的过于细分可能带来研究议题和研究视野的碎片化,解决之道在于通过跨学科的广泛深入交流,在未来形成一种真正的综合创新。依靠过去几十年的学术积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公共性、专业性、科学性将迎来腾飞。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认为,我们要深入到中国的现实当中去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随着中国国力的复兴,中华文明复兴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上海大学教授曾军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谈论中国问题,一定要在全球视野下来进行,我们要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成功经验需要被理论化。

  中国今天的文化自信是自身综合国力快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研究中国问题时要脚踏实地,充分了解现实状况,对于外来经验和制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解决中国问题要用原创的中国方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浦认为,提倡创新是要提倡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面临外来知识和话语体系挑战时,整合自身学术资源,进行学术创新和话语体系创新。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