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纵向脉络探寻中国法治本土资源
2018年05月21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1日第1454期 作者: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侯雨霏

  本报西安5月18日电 (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侯雨霏)5月13日,《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新书分享会在西北大学举行。来自山东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和出版机构、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及西北大学法学院毕业生代表共50余人与会,共同交流中华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古今之变,探寻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本土资源。

  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段秋关提出,世界文明是多元的,法治文明也是多元的。当代世界是个多元化的共同体,是否实行法治取决于各国自身的选择;而实行法治的国家,又因各自历史传统、现实国情、政权性质与文化基础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通过关于对中外法治的大历史、大视野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古今法治思想与实践的探索与总结,段秋关采用了现代法学的视野与比较法学的方法发掘、解读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

  各个国家因其历史根基不同,法治之实现路径和模式各异。商务印书馆编辑王兰萍认为,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学术界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总结历史经验,面对当下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和凸显中国法学的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山东大学教授武树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世界法治文明精髓的理论成果,是中华民族对当代世界法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中国法律史学的深入拓展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镜鉴,并为部门法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提供养料。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