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018年03月23日 07: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3日第14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3月17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改革开放新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都上升到了新台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表示,今年是《共产党宣言》诞生17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此为契机,我们更应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当中不断呈现出来,从历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维度出发,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有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悠久传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又是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先行者,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扬传统,开拓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学习、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辉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接续历史,又面向未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胡伟提出,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应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处理好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理论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回答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梳理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注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理性、逻辑性和自洽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认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到坚持和创新并举。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要落实到中国实践中,面向中国现实,赋予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内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意味着,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反映在理论上既不能僵化,也不能走向西化。

  领悟新时代思想的关键和精髓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把其中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阐释清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于洪生表示,在阐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问题上,要在理论层面明确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总揽全局的作用,在实践层面阐明党的领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中的作用和定位。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和精髓是以人民为中心。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立足于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我们才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政党政治角度来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提出,这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一大进步,而且是整个人类政治发展的一大进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相结合应对时代挑战,在党的建设层面强调不仅应有思想引领和高尚的道德引领,而且还要有制度建设守住底线,更是提出了建设新的政党领导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这一命题。

  阐释好重点理论问题

  当前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理论上廓清一系列重点理论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锡喜表示,理论界需要进一步厘清新时代的基本内容、确立依据和内涵界定;论述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和初级阶段不变之间的关系,将主要矛盾问题深入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层面进行阐释。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觉哉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应注重时空条件变化,不能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加强思想史的研究尤为重要。尤其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中,阐释好二者的逻辑关联,厘清其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平看来,需要特别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学理性。在学理层面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严密逻辑和基本范畴,重点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形态,不断丰富党的理论成果的学术化和体系化研究,将重点理论问题说明好、阐释好。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