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式发展
2018年03月21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1日第1415期 作者:本报记者 高莹 查建国 实习记者 黄亚楠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应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学科的内涵式发展?3月17日,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沪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研讨。

  新时代赋予学科新内涵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是我们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时代。”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新时代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应进一步与“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走出去”对接,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深入拓展,在区域国别研究、全球知识构建方面积极作为,在学科交叉和前沿探索方面努力进取,从而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认为,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定位和内涵需要及时调整与转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外语不只是单纯的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研究工具;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不仅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纽带,还能提供理论借鉴和研究支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共同参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在不远的将来,外语翻译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人的思想和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是不能够被替代的。因此,深化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内涵在今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

  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学科点的数量已近饱和,产出的学术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维屏认为,尽管我国已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大国,但还不是强国,相关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双一流”建设的启动,标志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已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关键时期。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守仁看来,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应做到研究外国与关注中国并重。作为研究对象,外国语言文学具有特殊的“他者”地位,它与中国语言文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在本国的语境下研究、传授非本国语言文化。在探索一流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对这一语境特点和需求给予特殊关注。

  “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应树立‘大学科’理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主张,跨学科融合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应在一级学科的框架内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通过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外国语言文学可充分释放自身张力和创造力。

  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途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表示,新形势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应以复语型、复合型、国际化为目标,强化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既要培养精通对象国语言、文化、历史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知晓国际法则、有较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国际服务人才。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呼吁,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急需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他举例说,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和工程承包方,然而目前中国懂得埃塞俄比亚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的人寥寥无几。“针对‘一带一路’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我们需要拟制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规划。”

  董洪川建议,非通用语种的培养方案不能按照传统大语种的思维来拟制,要认真研究需求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既要体现大学对人的基本素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又要体现国家当下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此外,非通用语人才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使用人群较少、地域较窄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仅要着眼国家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发展与职业前途,这样既能展现非通用语“物以稀为贵”的特质,又能让学生满足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

  此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委员会承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