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心声
2018年03月09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9日第1407期 作者:

  加强语言学学科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王灿龙

  语言学在我国设置为一级学科是学科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的必然要求。建议尽快调整、修改《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确立语言学的一级学科地位;对于语言学一级学科内部的二级分类不宜过于粗放,应适当精细,兼顾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只在有条件的学校增设语言学系,条件不成熟的,应维持现状,不能简单拆分现在的文学院(中文系)、外语学院等,但是要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和规定,确保语言学在文学院(系)、外语学院(系)中的一级学科地位。

  目前的学科分类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到语言学的科学性质及其学科群的特点,忽视了我国语言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的学科设置将语言学置于文学之下作为二级学科,是因应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今天的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国内的语言学研究机构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及外语学院的语言学研究课题与课程建设,已与世界著名的语言学研究机构和大学语言学系基本同步。尤其重要的是,语言学产生了一系列交叉、新兴分支学科。现代语言学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单一学科,而是通过本体研究汇聚众多交叉、新兴分支学科的语言学学科群。

  目前的分类还忽视了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以及语言学与其他重要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不利于语言学融入国家的一些重点基础研究之中,也不利于一些重点攻关项目对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吸收和利用。当今,语言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已不再是纯粹的人文学科,有的分支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特别明显。比如实验语音学、神经语言学和病理语言学等分支学科的主体研究必须利用现代精密的科学仪器在实验室进行,其研究成果有的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 陆航/采访整理)

  完善支农、强农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朱晶

  调研发现,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生产中结构性矛盾突出,要推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支农、强农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粮食产量高却卖不出去。因此,需要提高我国农产品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力,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支农、强农政策,包括保护价收购等作出相应调整。虽然当前普惠性的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农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粗放的补贴并不能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升产业水平。在新时代农业发展中,要建设完善差别化、更科学的支农、强农保障体系。在补贴政策上,应采取交叉达标的方式进行直接补贴,把补贴政策与农民在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本报记者 王广禄/采访整理)

  有高度、接地气、有活力、有情怀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掖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有高度、接地气、有活力、有情怀的好报告。有高度,一是体现在报告始终以具体翔实的数据为支撑,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具有统揽全局进行顶层设计的高度和深度。二是体现在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局限和不足,如中小型企业经营的困难,有的管理部门仍然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不良习气。

  接地气,主要体现在报告中大到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这些重大问题,小到手机流量、菜市场的便民设施、国家景区门票价格的降低等问题,条条紧扣国务国是,件件关涉民声民意,体现出了人民政府就是要时时处处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情实意。

  有活力,主要体现在报告紧紧围绕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抓住创新引领这一关键环节,表达了人民政府要集众智、汇众力,将华夏大地建成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的坚强决心,为百姓绘出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斐然的未来发展蓝图。

  有情怀,一是体现在报告中的每个议题、话题、数据、案例,都与普通民众的现实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永远以人民为中心,把平民百姓的利益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的博大情怀。二是体现在报告的语言简短朴实,娓娓道来,亲切贴心,给人以温暖和感动。

  (本报记者 张清俐/采访整理)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范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智库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策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当前智库建设应向全局以及区域和行业进一步延伸。国家重点高端新型智库应分区域、有重点地进行研究,为党和政府顶层设计做好参谋和帮手。建议国家高端智库成立西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东南等大区域研究所,每个所内设分省研究室或中心,积累历史资料与数据资源,培养专门人才,形成常态化研究。

  (本报记者 朱羿/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