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再获新成果
2018年02月26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6日第1398期 作者:记者张春海

  本报讯 (记者张春海)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的发掘工作又获得新发现。在此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吐峪沟石窟寺第8次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一批汉文、回鹘文佛经写本和“日月星辰”纹样织物等。

  据介绍,此次发掘区域包括东区北部下层遗址群和东区南部遗址群。东区北部下层区域新发现1座塔庙窟、1座佛殿窟、窟前平台和寺院北侧墙垣遗迹,确认寺院北侧墙垣以外为淤泥堆积层,该区域与早期冲沟相连,用于寺院排洪;出土了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佛经写本,以及“日月星辰”纹样织物及陶器、木质建筑构件残件等。其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首题名中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的文字,“日月星辰”纹样织物为高昌地区首次发现的织物纹样。东区南部区域新发掘2座僧房窟。在已发掘僧房窟东侧、南侧区域皆发现了成层分布的土坯墙体,墙体内侧涂抹石灰层,可能为其他僧房窟遗址。出土遗物包括汉文、回鹘文佛经写本残片和世俗文书、回鹘文钱币、纺织物及木质建筑构件等。其中,在编号为E69的洞窟中出土了1件世俗文书《某年丁谷寺借贷麦粟契》,内容为丁谷寺(今吐峪沟石窟寺)与其他寺院借贷麦、粟的契约文书。

  学者认为,东区北部下层的发掘为重新认识吐峪沟东区北部石窟寺院的整体形制布局、寺院下层院落范围提供了新资料;东区北部下层的三个不同时期营建、具有明确重修改建关系的洞窟,为判定不同洞窟形制的相对年代提供了直接的叠压打破地层证据,也为构建高昌石窟寺群的分期序列和年代框架提供了新线索;东区南部僧房群与东区南部下层塔庙窟、西区南部塔庙窟、佛殿窟等礼忏供养性洞窟时代相同、位置临近、功能关联紧密,为探讨回鹘时期寺院形制布局、功能分区和吐峪沟回鹘时代石窟寺营造情况提供了新资料。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