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跨学科视角下的客家研究
2018年02月23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3日第13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客家文化因其自身包含的众多文化元素,颇受人文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表示,客家学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需要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推进客家研究。

  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自1815年客家学者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记述客家人的源流、风俗、社会生活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客家文化。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宋德剑介绍,客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吸引了一批固定学者从事客家研究,将来也会举办更多的学术活动。“客家文化研究正在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显学’。”

  推动客家研究热潮,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目前客家研究一直未能摆脱既有的论述框架。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庆杰表示,当前需要对客家研究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一方面,走学科专业化道路,遵从主流学术规范,提升学术研究层次,与主流学术界进行理论对话;另一方面,有更开放的胸怀,吸引和接纳其他国家、地区和专业的成员参与客家研究,增强客家研究领域内部的异质性和多元化。

  “粤闽赣区域文化研究应该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式和前人研究传统,走出误区,开辟新的研究途径。客家研究要在研究视野上跨越学科与地域。”宋德剑认为,做研究要有整体研究视野。对客家研究而言,研究者不仅要注重对客家历史、民俗的整理与研究,还要注重发掘客家族群在中国地域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将客家族群置于整个华南地域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去研究。同时,研究者更应重视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客家族群研究,既关注社会历史发展变迁中的客家族群文化,也关注南方特定族群背景中的族群互动研究,实现从注重历史研究单元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到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的超越。

  多学科参与客家研究

  “客家文化广泛博杂,唯有运用跨学科的方法,才能解决有关客家学建构的众多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道超称,要用好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将客家研究放在族群互动、中华民族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层面上进行考量。

  “文化符号学对于文化研究有独特的意义,为客家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化符号是文化的承载物,也是文化创意的前提。”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徐维群表示,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去研究客家文化,更有利于突显客家研究的学科特点及客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促进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创造更多经济社会价值。

  徐维群提出,客家文化研究引入文化符号学不失为一种理论方法的尝试。把握和分析客家文化在大的汉民族文化系统下的小符号系统,能更好地揭示客家文化的特质,了解客家文化符号的建构特色、运作机制和社会功能,发现客家文化和其他民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受访学者表示,客家研究要克服“就客家论客家”的局限,要将客家学纳入中国文化或人类文明的大学术体系之中。客家研究要避免自说自话,摆脱“客家主义”的束缚,坚持多学科的理论视野,要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性的学术姿态,在多学科参与中推进“客家学”学科建设和理论探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