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线性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8年02月14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14日第139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海

  线性文化遗产是国际上新兴的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之一。线性文化遗产概念是从文化线路衍生并拓展而来的,主要特征包括分布具有线性特征、空间跨度较大,具体包括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线性文化遗产,近年来,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受访学者认为,创新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等,不断提高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水平,使它们释放新的生命力,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丰富

  在国际上,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理念的形成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后,在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中,文化线路作为一种遗产类型得到了确认。2008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即《文化线路宪章》),形成了有关该类型遗产保护的权威性的国际文件。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共享遗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宋奕介绍,《文化线路宪章》不仅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还对其语境、内容、作为整体的跨文化意义、动态性、背景环境、基本识别指标以及形态类别等作出了界定。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可以列举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唐蕃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秦直道、京杭大运河、红军长征路线等,都属于线性文化遗产。近年来,线性文化遗产在我国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强,多个线性文化遗产出现在我国申遗预备名单当中,“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和京杭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也提升了公众对线性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关注。

  厘清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开展深入研究是加强对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础。此前,我国学者对线性文化遗产开展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在积累了一些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者已开始对文化线路、线性文化遗产予以关注和研究。2009年4月举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就专门以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庆余表示,此前的一些研究主要针对线性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单体古建筑和古遗址等,而从整体、全面角度出发的综合性研究相对不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等认为,在研究中,需要厘清“文化线路”、“线性遗产”、“线状遗产”等基础概念的关系,避免出现概念不清的问题。

  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时空跨度大、遗产构成复杂等特征,对其的保护与管理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国际上,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尝试借助区域规划手段来实现,而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主要以文物保护单位模式为主,其容纳跨区域文化遗产的能力比较薄弱。长期以来,家底不清是造成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此外,快速推进的城镇化等,也给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课题。

  注重运用新思路新技术

  受访学者认为,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需要迎难而上,以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解决遇到的难题,开辟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新局面。

  近年来,以空间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中。例如,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为负责人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我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可视化保护策略研究。他们重点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明代海防军事聚落等展开整体性研究,探讨保护策略。在研究中,无人机低空信息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访专家建议,提升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线性文化遗产的调查水平,摸清“家底”;在对线性文化遗产的调查、管理、保护和利用等工作中,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刘庆余表示,国外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各具特色,其中,有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构建分工明确、多方参与、责权利相统一的遗产管理体制,编制科学严谨、操作性强、注重评议和公示的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等。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